#网友语录 fomalhaut 法布尔的《昆虫记》,扉页有一句序言:“它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欢迎它,石头是摇篮。”每次看到这句话都有一种感动,就像今天看到火星有放电现象一样,宇宙里的生命孤独又强韧。
#网友语录 心可溯源

最近刷到一个视频:一位博主分享在新加坡历史课上的讨论—为什么早期台湾建筑容易坍塌?

很多人归因于地震,但教授说:是因为当年许多去台湾的人,只把那里当作暂居地,觉得没有必要为临时住处费心,认定迟早会到回家乡的。

听说以前眷村里的人买家具专挑最轻、最便宜的竹制品,只为离开时方便带走,或扔了也不可惜。还有人十年不买床,直接睡在棉被上,生怕耽误了忽然到来的返乡通知,结果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听着听着,觉得这真像某种人生。

忽然也更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状态总显得“凑合”、“将就”,基础打得浮,仿佛经不起晃荡。

不是他们不能认真,而是他们心里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眼下的生活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是因各种原因被动选择的,他们隐隐约约在等一个不确定的时机,去一个真正想去的地方。
#网友语录 happy xiao 我很喜欢“GPS 理论”。当你开车错过了一个路口,GPS 不会指责你,而是重新规划路线。无论你绕了多少弯路,它都会帮你找到新的前进方向。人生也是一样的。你会犯错,但你的目的地不会因此消失,只是路线变了。

!image
Megabits 昨天跟一个日本人聊天,他有些喝高了,眉飞色舞的讲说他看到中国有公司要拿 AI 机器人替代流水线工人多么多么牛逼,看历史觉得中国以前的几个王朝怎么怎么牛逼。既不理解这些盛世与底层民众毫无干系,也对我的反驳满不在乎。那些叶公好龙的言论令我感到非常冒犯。

所以我总觉得人要做自己的 Journalism。

我看到那些深度的报道的时候,总觉得这些被采访者的记忆有机会被整理被看见,尤其是被尊重是很难得的事情。

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人生独特的挣扎,而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被采访或是被理解。更多的是被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无视曲解或者嘲笑。我想这解药就是写作。

这样我们可以自己采访自己,以自己的视角整理自己的过去。让文章自由的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属于它的读者。即便最后不会被理解,至少我们的故事曾经以自己承认的方式存在过。

自从我不再继续做少数派的签约作者之后。我不再写那些机械性的评测文章,而是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

我在自己博客写的那些长文几乎没有人看,但却对我十分重要。我知道我的人生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痛苦,而这些故事只能是我自己来讲。

我的电脑里有超多的稿件还没有发布,因为这些文章我还不够满意。但我会一直写,在我死之前把我最重要的一段人生讲完。

希望有一天那些曾经让我痛苦的事能真正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等到那些光鲜亮丽的事物下不再有阴霾的时候,我也可以对这些叶公好龙的言论一笑而过。

#网友语录 (我:个人的Journalism当然意义重大。一件事发生之后没有记载没有发布然后被当事人忘记就几乎等于没有发生。因此一个活得很精彩的人如果没有记录对后来者就相当于他不存在。另外,不同的人终将对不同的言论一笑而过,真理只在一个静态的环境里是绝对的,但世界并不是静态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