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71 仿佛为了安慰一个旧地重游的旅行者,我发现纳斯尔丁的骑驴雕像还在那里。纳斯尔丁是苏菲派的智者,在中国则被称为“阿凡提”。很多民族都认为纳斯尔丁属于自己,布哈拉人就认为纳斯尔丁生活在布哈拉。苏联电影的奠基人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也拍摄过《纳斯尔丁在布哈拉》的电影。
实际上,纳斯尔丁出生在今天的土耳其。他生前游走过伊斯兰世界的很多地方。他之所以为人铭记,除了因为他的智慧,更因为他被传曾反抗蒙古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我发现,从阿拉伯到中国,那些流传着纳斯尔丁故事的国家,不少都遭受过蒙古人的侵袭。

#书摘
@26471 乌兹别克人是定居民族,而吉尔吉斯人是游牧民族。乌兹别克人瞧不起吉尔吉斯人,而又惧怕他们的武力。乌兹别克人大都是农民、工匠、商人,而吉尔吉斯人喜欢在山间放牧,住在传统毡房里。他们不时劫掠乌兹别克人的马匹,只有当他们需要买东西时,才会下到乌兹别克人居住的绿洲城镇。这时,乌兹别克人就会大肆嘲笑吉尔吉斯人的愚昧无知,然后狠狠地敲他们一笔。#书摘 (这种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26471 当族群利益与政治算计纠缠在一起,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无怪乎人们说,在吉尔吉斯斯坦,一切政治上的冲突,本质都是南北势力的冲突。话虽如此,当我打听到首都比什凯克与第二大城市奥什之间,没有公共交通(除了飞机),只能拼黑车时,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书摘
#书摘 第二天早上,我走出蒙古包,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迷人的山谷。雾气已经消散,到处是鲜亮的绿色。云影投射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阳光下的卡拉科尔河跳跃着。马群像碎芝麻一样,散落在起伏的山水间。(读到这里,我非常非常怀念在高山营地里的清晨,还有那遍地的金莲花呀...
@26447 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们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书摘
@26447 对钱的强烈欲望时常让人们做更多自私的事,也阻止人们做到REBT所说的“无条件地接纳别人” #书摘
#书摘 埃利斯 REBT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人们带着这些想法,或者产生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悲哀、遗憾、迷惑和烦闷,或者产生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抑郁、暴怒、焦虑和自憎。

当人们按理性去思考、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之有效的人。人的情绪伴随思维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非理性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有如下几项。①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②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过分概括化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他因此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和接纳别人)。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乃至堪比灾难的想法。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单来说,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的境界。

大部分心理治疗的流派会比较倾向于使用或认知,或行为,或情绪的方法,但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流派,它三种方法都使用,并清楚地认识到认知、行为、情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们以一种情绪和行为的模式使用认知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行为的模式使用情绪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情绪的模式使用行为技术。
“没有人能审判爱情,”她说:“每一件不快乐的爱情,总有一方说被另一方欺骗、玩弄。〞

...

“—个爱上别人的人,包括我自己,总以为别人应当以对等的爱情回报她,”她幽幽地说:“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多么明显的不公平。”

...

“在爱情上,女人要比男人诚实,比男人勇敢多了。” 然而他没有说出口来。

#书摘 陈映真 《夜行货车》
从小到大,他惯常听见他以那快速的话锋抱怨校长,抱怨训导;抱怨将近三十年前招致他破产的金融波动;抱怨政治;抱怨天气;抱怨“外省人”•••

“从小到大,我在贫穷和不满中,默默地长大。”他说。他的小而饱满的脸,因多量的酒而愈益苍白起来。“家庭的贫穷、父亲的失意,简直就是绳索,就是鞭子,逼迫着我‘读书上进’。让我觉得,以家境论,以父亲的失意,我原本早就没有求学的机会的,”他说:“而我得以一级一级地受教育,读完大学,又读完硕士。”他面有怒色,“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他砰砰地捶着胸脯说。

“你喝多了。”她温柔地说。

“孩子,你看,我们牺牲自己,让你往前走。你看,你一定得出人头地,”他讥嘲地说:“我们牺牲了没关系,孩子,走哇!往那个地方走,那个我们这一辈子想到却无法抵达的地方。——这就是他们。”他一会儿扬手,一会儿扬眉,表情十足地说着,于是便哼哼地笑了起来。

#书摘
虽然意识是由脑中的物理事件产生的,但它不能还原为这些事件,而是从这些事件中涌现出来的。这正如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而成,但水的性质不能直接还原为单个氧或氢的性质。#书摘
科学总是企图在描绘世界时不带主观性。但是,意识研究的主题就是主观性本身,“我们不能把我们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而置身事外”,“不管对引起主观体验的物理过程描写得如何精确,还是很难想象主观体验的世界——看到蓝色和感到温暖——是怎样从纯物理事件中跳现出来的”。#书摘 《意识的宇宙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现在,我不再以年轻与否来衡量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有多大年龄跟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关系不大。我认识一些虽然只有20岁却已似90岁的人,也见过一些虽然60岁了却犹如20岁的人。

我现在以鲜活、热情、不保守、不悲观、不暮气萧索的心态来看待一切。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加成熟,我只知道我比以前更受不了跟傻瓜在一起,更忍不了无聊的废话,对别人的家长里短也更不感兴趣了。可过去这30年来,太多太多的这类东西被强塞给了我。我如今发现自己对周围的兴趣越来越小,也很少想买任何东西了。#书摘
顺便一提,扇贝的确有眼睛,而且构造特别。它们的视网膜背后有一块镜面。它们能通过扇动和拍打自己的贝壳游动。我第一次看见扇贝移动时非常惊讶:就像游动的响板!但当它们被章鱼追赶,这种眼睛和游泳技巧就不足以自救。被追捕时,它们很无助。#书摘
它们的生命如此短暂。这一发现也使得关于它们庞大大脑的难题显得更加匪夷所思。如果只有一两年寿命,建造这么庞大的神经系统有什么意义呢?建造和运行智能机制非常耗能。大型大脑使得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寿命的长短。如果没有时间利用所得的信息,耗费大量精力来了解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头足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唯一演化出大型大脑的生物。大部分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的寿命都比头足纲动物长得多。更准确地说,如果哺乳动物和鸟类没有被吃掉或者遇到其他什么灾难的话,理论上能活得更久。狗和黑猩猩等体形更大的动物更是如此。不过,也有可以活到15年之久、大小和老鼠差不多的猴子,还有可以活10年以上的蜂鸟。相比于短暂的一生以及度过一生的方式,头足纲动物的身体似乎过于庞大,也过于聪明。如果章鱼从孵化到死亡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它们的脑力能派上什么用场呢?有没有可能是海洋环境中的什么因素导致了它们的短命?我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我观察头足纲动物生活的同一片海域,那里的岩石下面生活着一种相貌奇怪的鱼,而它所属鱼群中的某些个体可以活到200岁。200年啊!这看上去不公平极了。一条相貌平凡的鱼能活上几百年,光彩绚丽的乌贼和有着好奇心智的章鱼却活不过2年?

导致头足纲动物寿命短暂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或者说头足纲动物身体结构中的某种东西导致它们无法活得更入。我时常听到人们提出这种观点,但这不可能是答案。鹦鹉螺这种体态优雅但心智平庸的头足纲动物,可以在太平洋中驾着自己的外壳、像潜水艇一样畅游20年不止。能乏味地活上几十年的它们,被生物学家们毫不客气地称为“又嗅又摸的清道夫”。这些动物是章鱼和乌贼的亲戚,它们完全没有急匆匆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书摘
写下一条留言然后阅读,这就是在创造一个自传入回路。与其只想感知那些并非起源于你的事情,比如在感官噪声中寻找外传入信息,你也希望自己读到的信息完全源于之前的行为。你希望你记录下的内容源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人的干预或笔记本的自然腐朽。你希望现在的动作和未来的感知之间有固定的回路。这让你可以制造一种外部记忆一一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早期书写的作用(很多是商品名录和交易往来的明细),也许一些早期图像也发挥过这样的作用,但是具体作用不像书写那么明确。#书摘
当手写下一条信息是为了给其他人看时,日常交流就形成了。
当你写下给自己以后看的文字时,时间通常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从广义上看,这样做是为了记忆。但是这类记忆确实是一种交流现象;这是现在的自己在和未来的自己交流。#书摘
人们一直认为高阶思想(higher-order thought)似乎与意识存在某种联系。高阶思想是关于自身思想的思考——它要求我们从当前的体验中抽离,审视和评估自己此刻的感受。例如,“我为什么在此刻心情如此糟糕?”或者“我几乎没注意到那辆车”。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阶思想在解释主观性和意识的理论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具体角色尚不明确。一些人认为,高阶思想对任何主观经验都是必要的。由于大多数动物不太可能具备高阶思想,这种观点最终可能与我在前几章提到的“主观经验的后来者观点”趋同。另一种可能是,高阶思想是人类生活中极其复杂的能力,它能够重塑主观经验,但并非高阶思想本身赋予我们主观经验。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我反对将高阶思想视为产生主观经验的唯一必要步骤。它只是整体蓝图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非常关键。在所有有意识的思维中,最生动的形式或许就是把注意力投向自身的思维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亲自体验自己的思绪。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无需语言就能进行思考;但在“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或“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意识体验中,内部言语的作用非常显著。我们经常通过提出内在问题、做出评论或自我劝导来反思自己的状态,而这种反思并非无关紧要或仅作消遣;正是这种反思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事情。#书摘
日常交谈既起到输入,也起到输出的作用。听闻是心智的输入端,言说是输出端。我们既说也听,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内容。就连大声对自己说话,也可以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书摘 《章鱼的心灵》
@26283 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社会的一种,现代人类社会只是全球长时间尺度下存在过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当代西方文明不过是这几百年内人类文明中更能打的一个。然而,人类却傲慢地把动物性的高尚归功于人性,把人性的龌龊归罪于动物性。人类把自己“高贵的基因”捧在手心里,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颗脆弱的鸡蛋,所以自视甚高,认为鸭蛋、鸽子蛋、鸵鸟蛋这些低级蛋不配和我这个高级蛋在同一个篮子里,但谁知道明天谁先碎? #书摘
性关系绝不仅仅指性伴侣关系,最主要的性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它既是生育的结果,又是爱的原因,具有极度的排他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信任滋生的稳固平台,是部落形成的前提。

第二重要的性关系才是性伴侣关系,绝大部分生物都没有固定配偶,雄性是精子的“搬运工”,雌性是基因的“交换器”。在有固定配偶的群体中,性关系是连接两个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强有力的纽带,让他们没有猜忌(或猜忌较少)地为共同目标努力。其他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建构在这二者之上的二级关系,比如合作关系。#书摘 它们的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