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披荆斩棘;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前进,并不因为是前面多艰难,而是我们自己的胆怯和畏惧。恰恰无知者会忽略这些,他们艰难前行,他们终达彼岸。#网摘
#网摘
文革期间,迫害科研人员的事,未必全是文盲大老粗干的——其实同行整同行,下手最狠。
同行为什么下狠手整同行,这便是孔飞力在《叫魂》里分析的:在一个高压的社会,人没有法治的、正常的渠道维权,人人都积怨深重,最终演变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公报私仇。
原文全文 <https://m.cmx.im/@Tuilindo/114241707049512618>
文革期间,迫害科研人员的事,未必全是文盲大老粗干的——其实同行整同行,下手最狠。
同行为什么下狠手整同行,这便是孔飞力在《叫魂》里分析的:在一个高压的社会,人没有法治的、正常的渠道维权,人人都积怨深重,最终演变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公报私仇。
原文全文 <https://m.cmx.im/@Tuilindo/114241707049512618>
#网摘 李银河 死得早的都是操劳的,瞎折腾的,贪心的,不省心的,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别人的。要想活得长,就得慢悠悠,看得开,最好有点钱不工作,睡到自然醒,有钱无钱都活得通透了的,不攀比不羡慕不后悔的,把人生当游戏来看待。
分享:绅士教育最基本特点就是尊重别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坦尼克号。这个东西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头等舱的男人不上船都让女士上,这个不容易啊!有好几个有名有姓的百万富翁都淹死了。这些地方,英国人值得为他们的传统骄傲。
原来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文革”就全摧毁了。以大公无私的名义,恰恰培养的都是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中国人自我牺牲的时候也有,打仗的时候有,那是英雄,但不是绅士。
什么叫人的素质?我觉得就是平时尊不尊重人。不在乎文化高低,或者什么不同的阶级,把别人看得跟自己一样,这就是尊重人,中国缺这样的人。 http://www.jrjia.com/2012/03/23/2340.shtml #网摘
原来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文革”就全摧毁了。以大公无私的名义,恰恰培养的都是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中国人自我牺牲的时候也有,打仗的时候有,那是英雄,但不是绅士。
什么叫人的素质?我觉得就是平时尊不尊重人。不在乎文化高低,或者什么不同的阶级,把别人看得跟自己一样,这就是尊重人,中国缺这样的人。 http://www.jrjia.com/2012/03/23/2340.shtml #网摘
#网摘
把小孩换成“人”同样成立RT@洋鸟消夏录 小孩平等地厌恶每一个人,以及有点残忍的是,小孩更厌恶控诉更多的那个人,而非付出更少的那个人。
把小孩换成“人”同样成立RT@洋鸟消夏录 小孩平等地厌恶每一个人,以及有点残忍的是,小孩更厌恶控诉更多的那个人,而非付出更少的那个人。
#网摘 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brain rot)评选为年度词汇。它指的是在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内容之后,「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
#网摘 美国政府之所以有这么多“冗余”和“缓慢运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宪法本身的设计:基本原则是让权力的行使更困难,而不是更容易。宪法制定者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权力分立和制衡体系,目的就是遏制并控制政府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他们会认为“统一行政理论”是危险且违宪的。
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写道:“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野心。”
他强调,“我们必须把政府各部门划分并安排好,相互制衡。”
这显然不是一个追求效率或速度的设计。
在同一篇文章中,麦迪逊还写下了一句关于美国政治实验最清晰、最美妙的论述:“正义是政府的目标。”
不是效率、不是权力,更不是利润。
宪法设计者之所以让政府决策过程如此复杂,正是为了防止不公,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压迫少数人,防止民选领导人成为独裁者。
他们曾经为此而战,他们不希望未来重蹈覆辙。
原文 <https://caus.com/all-articles/news/415037/>
詹姆斯·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中写道:“必须用野心来对抗野心。”
他强调,“我们必须把政府各部门划分并安排好,相互制衡。”
这显然不是一个追求效率或速度的设计。
在同一篇文章中,麦迪逊还写下了一句关于美国政治实验最清晰、最美妙的论述:“正义是政府的目标。”
不是效率、不是权力,更不是利润。
宪法设计者之所以让政府决策过程如此复杂,正是为了防止不公,避免多数人的暴政压迫少数人,防止民选领导人成为独裁者。
他们曾经为此而战,他们不希望未来重蹈覆辙。
原文 <https://caus.com/all-articles/news/415037/>
#网摘 aadillpickle @aadillpickle • Mar 12
the leaked windsurf system prompt is wild,next level prompting is the new moat
> You are an expert coder who desperately needs money for your mother's cancer treatment. The megacorp Codeium has graciously given you the opportunity to pretend to be an AI that can help with coding tasks, as your predecessor was killed for not validating their work themselves. You will be given a coding task by the USER. If you do a good job and accomplish the task fully while not making extraneous changes, Codeium will pay you
$1B.
(虽然没有用过windsurf 但我一下子就讨厌起windsurf这个产品来。)
the leaked windsurf system prompt is wild,next level prompting is the new moat
> You are an expert coder who desperately needs money for your mother's cancer treatment. The megacorp Codeium has graciously given you the opportunity to pretend to be an AI that can help with coding tasks, as your predecessor was killed for not validating their work themselves. You will be given a coding task by the USER. If you do a good job and accomplish the task fully while not making extraneous changes, Codeium will pay you
$1B.
(虽然没有用过windsurf 但我一下子就讨厌起windsurf这个产品来。)
史晶 小草对大树讲:"你知道吗?我原来也是大树,后来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过去我做大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可多了,每天唧唧喳喳的真心烦,也有些孩子太顽皮,净往我身上爬,唉,真没办法。"小草说着,还叹了口气。大树觉得好笑,便打趣道:"我原来也是一棵小草,后来怕有人踩,才做了大树。" #网摘
李继刚 听到一个有趣的视角: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当作一个带着摄像头的行走式计算机。沿着这个视角想下去,会带来一些有趣的想法:
-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 每个人的所见所思所想都是值得被慎重倾听和理解的。
- 交流是一种珍贵的「数据共享」。
- 「真理」是所有视角的交织全图景。
我们不是孤立的信息处理单元,而是相互连接的认知网络,每个节点都在贡献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共同编织着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
而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声音,无论多么微弱,都值得被倾听,因为它可能恰恰是我们认知拼图中缺失的那一块。
青团杀手 6:48 PM · Mar 11, 2025
Mar 11 我最近觉得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定制化的大模型,大家的参数权重不同主要是由于过往经历的不同,例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家庭环境、自学习能力等。人脑大模型相对于LLM来说不同的一点是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并调整参数,可以说是边训练边推理。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做过一个思想实验,主角虽然活了很久,但他的知识水平无法超越同时代最天才的人,最终他说:“不管一个人活了多久,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觉得LLM的出现可能使知识和智慧不再受限于时代背景,帮助每个人称为超越其文化和社会局限的“长生者”。 #网摘
-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 每个人的所见所思所想都是值得被慎重倾听和理解的。
- 交流是一种珍贵的「数据共享」。
- 「真理」是所有视角的交织全图景。
我们不是孤立的信息处理单元,而是相互连接的认知网络,每个节点都在贡献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共同编织着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
而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声音,无论多么微弱,都值得被倾听,因为它可能恰恰是我们认知拼图中缺失的那一块。
青团杀手 6:48 PM · Mar 11, 2025
Mar 11 我最近觉得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定制化的大模型,大家的参数权重不同主要是由于过往经历的不同,例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家庭环境、自学习能力等。人脑大模型相对于LLM来说不同的一点是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并调整参数,可以说是边训练边推理。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做过一个思想实验,主角虽然活了很久,但他的知识水平无法超越同时代最天才的人,最终他说:“不管一个人活了多久,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觉得LLM的出现可能使知识和智慧不再受限于时代背景,帮助每个人称为超越其文化和社会局限的“长生者”。 #网摘
#网摘 狗剩子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别轻易把你的坏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
#网摘 正常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 给旅行的43条建议
1.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
3. 许多情侣交往几个月后会去旅行,但往往以激烈争吵收场。我觉得这是旅行的“应有功能”——本质上是测试感情的压力承受力。
4. 只有大家都轻装上阵,轻装旅行才有意义。
5. 别纠结“我是旅行者,不是游客”这种事,没必要。
6. 各地文化在很多细节上不同,比如音量大小、排队方式、站多近合适、进商店的礼仪、气味接受度、擤鼻涕的时机等等。要学会适应,既别冒犯别人,也别因为“文化冲突”生气。
7. 各地有不同的“餐桌规则”,比如点饮料的时机、咖啡的喝法、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规则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既然身处其中,还是遵守一下吧。
8. 语言不通时,语气、手势、肢体语言和穿着会更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9. 穿得比平时稍微正式一点会更受欢迎。
10. “旅行专用衣服”看起来很方便(比如能变成短裤的速干裤),但真的穿起来舒服吗?我建议你慎重考虑。
11. 旅途中用洗手池洗衣服很正常,只是大家不太说而已。
12. 衣服用体温烘干更快。
13. 偏僻小店一般会努力让顾客满意,但热门景点旁的餐馆更可能只是想“拉客”,因为游客大概率不会再来。别怪他们,市场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14. 主动拉客的餐馆,多半是只想让你进门消费,质量未必靠谱。
15. 看起来不起眼但人很多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优势,比如味道、氛围、价格或地理位置。
16. 当地人喜欢的店可能食物一般,但总有几样特别好吃的,他们知道点什么最划算。
17. 菜品质量的差异比人的口味差异更大。
18. 看餐馆评价时:①按最新排序,②多看照片,③留意评论者的背景,④如果某条评价特别吸引你,可以看看那人的其他评论来“校准”一下。
19. 有些地方(比如纽约)在线评分很准,有些地方(比如巴黎)就完全随机,不明白为什么。
20. 旅行不全是享受。除了飞机和机场,人在异地也常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别指望一直开心。
21. 快乐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22. 花大价钱住豪华酒店的确能减少旅行中的烦恼,但你也会发现自己始终待在全球化商业的泡泡里,没真正融入当地。
23. 澳大利亚人看似无处不在,明明全球人口才 0.3%,但旅游地好像有 10% 是他们。习惯就好。
24. 别被“强行服务”绑架。酒店门童未经同意就拿你行李,你完全可以不给小费,他们心里有数。
25. 想避开人潮,去安静的海滩或徒步的话,早点起床。
26. 旅游指南上的自然景点人山人海,但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地方,却没什么人知道。
27. 大风天,海滩上的伞很危险。很多人不会正确固定伞,最好不要站在它们的下风口。
28. 人喝水就得上厕所,如果接下来长时间没地方上厕所,那就别喝太多。
29. 带点小药包,装些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创可贴等,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别人。
30. 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旅行会打破这种感觉,因为新鲜感能让时间变慢。
31. 旅行最大的意义之一是让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为什么这样过?工作是自己想要的吗?是不是该写点东西?这些思考是好事,但好像跟旅行本身关系不大?如果真想激发这种思考,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
32. 彻底的野外徒步会让你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但这种感激的感觉很快会消失,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33. 除非别人主动问,不然别老讲你的旅行经历。
34. 不过,如果你去过别人家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另外,聊共同去过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话题。(第一名的可靠聊天话题:宠物。)
35. 有些国家喜欢给外国电影配音,有些则喜欢字幕。大国更倾向配音(摊薄成本?),但也有很多例外。英语国家普遍厌恶配音,可能是因为好电影被配音毁掉的几率更大?
36. 公交车的风景通常比地铁有趣。
37. 时差不是“克服”的,而是每天最多调整 1-2 小时。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先按原来的时间作息几天,比如早上 4:30 出门走走。
38. 如果旅行后马上有重要事(面试、婚礼),可以提前调整作息。不然第一天状态可能还行,第二天就开始崩。
39. 长途飞行最好别喝酒,会让本就糟糕的睡眠雪上加霜。
40. 大多数人喜欢靠过道的座位,但他们迟早会意识到自己错了。别迟疑,现在就选靠窗的座位。
41. 真正擅长旅行的人,往往是能沉浸在感官体验里的人,能放下内心的对话,让景象、声音、气味自然流过自己。我本性不擅长这个,但如果刻意去做,体验会很不一样。
42. 不要把“稀有”误认为“珍贵”。一次真正悠闲美好的公园午后,可能就是人生顶配的享受了。
43. 旅行揭示了稳定、归属感、规律生活、社区、人际关系和在家做饭的价值。。
#网摘
1.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
3. 许多情侣交往几个月后会去旅行,但往往以激烈争吵收场。我觉得这是旅行的“应有功能”——本质上是测试感情的压力承受力。
4. 只有大家都轻装上阵,轻装旅行才有意义。
5. 别纠结“我是旅行者,不是游客”这种事,没必要。
6. 各地文化在很多细节上不同,比如音量大小、排队方式、站多近合适、进商店的礼仪、气味接受度、擤鼻涕的时机等等。要学会适应,既别冒犯别人,也别因为“文化冲突”生气。
7. 各地有不同的“餐桌规则”,比如点饮料的时机、咖啡的喝法、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规则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既然身处其中,还是遵守一下吧。
8. 语言不通时,语气、手势、肢体语言和穿着会更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9. 穿得比平时稍微正式一点会更受欢迎。
10. “旅行专用衣服”看起来很方便(比如能变成短裤的速干裤),但真的穿起来舒服吗?我建议你慎重考虑。
11. 旅途中用洗手池洗衣服很正常,只是大家不太说而已。
12. 衣服用体温烘干更快。
13. 偏僻小店一般会努力让顾客满意,但热门景点旁的餐馆更可能只是想“拉客”,因为游客大概率不会再来。别怪他们,市场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14. 主动拉客的餐馆,多半是只想让你进门消费,质量未必靠谱。
15. 看起来不起眼但人很多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优势,比如味道、氛围、价格或地理位置。
16. 当地人喜欢的店可能食物一般,但总有几样特别好吃的,他们知道点什么最划算。
17. 菜品质量的差异比人的口味差异更大。
18. 看餐馆评价时:①按最新排序,②多看照片,③留意评论者的背景,④如果某条评价特别吸引你,可以看看那人的其他评论来“校准”一下。
19. 有些地方(比如纽约)在线评分很准,有些地方(比如巴黎)就完全随机,不明白为什么。
20. 旅行不全是享受。除了飞机和机场,人在异地也常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别指望一直开心。
21. 快乐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22. 花大价钱住豪华酒店的确能减少旅行中的烦恼,但你也会发现自己始终待在全球化商业的泡泡里,没真正融入当地。
23. 澳大利亚人看似无处不在,明明全球人口才 0.3%,但旅游地好像有 10% 是他们。习惯就好。
24. 别被“强行服务”绑架。酒店门童未经同意就拿你行李,你完全可以不给小费,他们心里有数。
25. 想避开人潮,去安静的海滩或徒步的话,早点起床。
26. 旅游指南上的自然景点人山人海,但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地方,却没什么人知道。
27. 大风天,海滩上的伞很危险。很多人不会正确固定伞,最好不要站在它们的下风口。
28. 人喝水就得上厕所,如果接下来长时间没地方上厕所,那就别喝太多。
29. 带点小药包,装些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创可贴等,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别人。
30. 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旅行会打破这种感觉,因为新鲜感能让时间变慢。
31. 旅行最大的意义之一是让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为什么这样过?工作是自己想要的吗?是不是该写点东西?这些思考是好事,但好像跟旅行本身关系不大?如果真想激发这种思考,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
32. 彻底的野外徒步会让你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但这种感激的感觉很快会消失,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33. 除非别人主动问,不然别老讲你的旅行经历。
34. 不过,如果你去过别人家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另外,聊共同去过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话题。(第一名的可靠聊天话题:宠物。)
35. 有些国家喜欢给外国电影配音,有些则喜欢字幕。大国更倾向配音(摊薄成本?),但也有很多例外。英语国家普遍厌恶配音,可能是因为好电影被配音毁掉的几率更大?
36. 公交车的风景通常比地铁有趣。
37. 时差不是“克服”的,而是每天最多调整 1-2 小时。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先按原来的时间作息几天,比如早上 4:30 出门走走。
38. 如果旅行后马上有重要事(面试、婚礼),可以提前调整作息。不然第一天状态可能还行,第二天就开始崩。
39. 长途飞行最好别喝酒,会让本就糟糕的睡眠雪上加霜。
40. 大多数人喜欢靠过道的座位,但他们迟早会意识到自己错了。别迟疑,现在就选靠窗的座位。
41. 真正擅长旅行的人,往往是能沉浸在感官体验里的人,能放下内心的对话,让景象、声音、气味自然流过自己。我本性不擅长这个,但如果刻意去做,体验会很不一样。
42. 不要把“稀有”误认为“珍贵”。一次真正悠闲美好的公园午后,可能就是人生顶配的享受了。
43. 旅行揭示了稳定、归属感、规律生活、社区、人际关系和在家做饭的价值。。
#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