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书摘
顾准认为:在区域辽阔的国家里,若利用“直接民主”的口号,挂苏维埃式的、代表大会式的、一党制的民主的招牌,来掩盖“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对全国人民实行领导的国家,说干脆点,独裁国家,别的结果是不可能有的。#书摘
如果曾经做了点善事,对某个人好过,我是不希望那个人在公开场合用歌声赞美我的. 如果他非要那么做的话,我会觉得肉麻,甚至会觉得羞耻。结果是那个人做了一台晚会编好台词去高声歌颂我,他一定是在羞辱我。#网摘
#网摘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1. 撸猫撸狗(27单位)
2.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3. 被表扬(51单位)
4. 游泳(56 单位)
5. 滑雪(59单位)
6.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7.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8.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9.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10.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11. 跳舞(80单位)
12.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13.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14.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15.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16. 帮助他人(90单位)
17. 捡到钱(92单位)
18. 按摩(93单位)
19. 听音乐(96单位)
20. 冥想(100单位)
21. 挠痒痒(106单位)
22.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23.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24.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25.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26. 锻炼(142单位)
27. 喝酒(153单位)
28. 收到工资(165 单位)
29.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30.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31. 加薪(184单位)
32.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33. 药品-吗啡(190单位)
34. 亲亲(192单位)
35. 滚床单(205单位)
36. 赢得赌约(210单位)
37. 抽烟(220单位)
38. 登顶珠峰(223单位)
39. 还钱(226单位)
40.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41. 男性高潮(240单位)
42.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43. 女性高潮 (480单位)
44. 彩票中奖(750单位)
45. 陷入爱河(760单位)
46.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24636 #书摘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8.1 交流:一种生物本能
人类有一种希望与别人进行通信和交流的生物本能。不错,我们当中是有些人比别人话多,有些人是比别人好静,但我们都有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那就是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要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的人,就肯定会有交几个志趣相同的朋友的望。人们需要与别人交谈和交往。
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需要平和和安静的时候。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人想独自呆会儿,别人也都能够理解。不过,并非每种社会都能接受这种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想,有些人认为,人希望暂时独处的欲望是一种后天学到的东西,不是先天的。
人类不仅需要和别人待在一起,还希望能够有所交流。如果你想快乐,就需要与其他人交谈和交往。缺少与他人交流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保持其精神健康。
如果你曾被迫独自生活过,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希望与别人交谈。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如关在一个看管严密的狱室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个人肯定是先感到孤独,再感到焦虑,发展到最后则是疯狂。事实上,如果想把一个人从神智清醒弄成完全绝望,最快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与周围的人有任何接触。
人们希望与他人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要是如此地强烈,以致于它会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甚至在人们挑选某种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人们在因特网上所使用的各种交流办法进行深人的讨论,井一起去探究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行为。大家将会看到,在网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俗和做法,这些东西对人们在网上的聊天、电子邮件和讨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理解这些习俗,我们需要先认清在无意识中主宰着人们交往活动的生理原理。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 8.2 当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时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网摘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长期羞辱会使许多人不再把羞辱当成严重伤害,他们中有的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羞辱去换取物质利益。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很难说是正派社会。社会整体羞辱感麻木了,遭受羞辱就没有人在意。一个社会长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价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钱的价值,金钱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羞辱力量。#网摘
@24635 #书摘 条件概率
从8世纪的早期,威尼斯共和国是地中海一带的一个主要的强权国家。在其政权鼎盛时期,威尼斯控制了大部分的亚得里亚海岸,以及克里特岛和赛浦路斯岛,同时还垄断了东方通往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威尼斯共和国由一群贵族家族所统治,这些家族之间保持着某种民主的程序。整个国家名义上的领袖是总督,从公元697年该共和国成立起,到1797年被奥地利吞并,总共有150余任总督,有的任期很短,只有1年或不到1年,也有的任期长达34年。在位的总督去世之后,该共和国会遵守一项很复杂的选举程序,他们先从贵族家族的长者当中,以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小群元老,这些被选出的元老还会再挑选一些人加入到他们之中,之后再从这一扩大的元老群中以抽签方式选出一小群人。这样的程序进行几次之后,会选出一群最后的总督候选人,总督就在这群人当中产生。
在威尼斯共和国历史的早期,每阶段的抽签都要准备一批大小相同的蜡球,有的蜡球里什么都没有,有的蜡球里面却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元老”二字。到了17世纪,最后几个阶段用的道具是大小完全相同的金球与银球。公元1268年,当多杰・拉伊涅里・泽诺(Doge Rainieri Zeno)总督去世时,在第二阶段有30位元老,于是准备了30个蜡球,其中9个蜡球内藏有“元老”纸条。一个小孩被带过来,他从装有蜡球的篮子中取出一个蜡球,交给第一位元老候选人,这位元老候选人就打开蜡球,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元老候选人。接着,小孩从篮子中取出第二个蜡球,交给第二位元老候选人,第二位再打开蜡球,以此类推。
在小孩选出第一个蜡球前,候选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被选为下个阶段元老的概率是9/30。如果第一个蜡球是空的,剩下的候选人中每个人有9/29的概率成为下坠估摸元老。但如果第一个蜡球里有纸条,则其余人被选中的机会就剩下8/29。一旦第二个蜡球被选定且被打开,则下一个人被选中成为元老的概率同样会减少或增加,是减少还是增加取决于前次的抽球结果。这样继续抽下去,直到所有的9个纸条都被抽出为止。而在这时,剩下的候选人下一阶段成为元老的概率就降为零。
这是条件概率的一个例子。某一特定候选人被选为下一阶段元老的概率,取决于在他的选择之前被选出的蜡球。J・M・凯恩斯曾指出,所有的概率都是条件概率。用凯恩斯所举的一个例子:从他的图书室的书架上随机地选择一本书,而选中的书是精装本的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其条件取决于他的图书室里究竟有多少书,以及他怎样“随机”地选取。
从8世纪的早期,威尼斯共和国是地中海一带的一个主要的强权国家。在其政权鼎盛时期,威尼斯控制了大部分的亚得里亚海岸,以及克里特岛和赛浦路斯岛,同时还垄断了东方通往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威尼斯共和国由一群贵族家族所统治,这些家族之间保持着某种民主的程序。整个国家名义上的领袖是总督,从公元697年该共和国成立起,到1797年被奥地利吞并,总共有150余任总督,有的任期很短,只有1年或不到1年,也有的任期长达34年。在位的总督去世之后,该共和国会遵守一项很复杂的选举程序,他们先从贵族家族的长者当中,以抽签的方式选出一小群元老,这些被选出的元老还会再挑选一些人加入到他们之中,之后再从这一扩大的元老群中以抽签方式选出一小群人。这样的程序进行几次之后,会选出一群最后的总督候选人,总督就在这群人当中产生。
在威尼斯共和国历史的早期,每阶段的抽签都要准备一批大小相同的蜡球,有的蜡球里什么都没有,有的蜡球里面却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元老”二字。到了17世纪,最后几个阶段用的道具是大小完全相同的金球与银球。公元1268年,当多杰・拉伊涅里・泽诺(Doge Rainieri Zeno)总督去世时,在第二阶段有30位元老,于是准备了30个蜡球,其中9个蜡球内藏有“元老”纸条。一个小孩被带过来,他从装有蜡球的篮子中取出一个蜡球,交给第一位元老候选人,这位元老候选人就打开蜡球,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的元老候选人。接着,小孩从篮子中取出第二个蜡球,交给第二位元老候选人,第二位再打开蜡球,以此类推。
在小孩选出第一个蜡球前,候选人群中的每个成员被选为下个阶段元老的概率是9/30。如果第一个蜡球是空的,剩下的候选人中每个人有9/29的概率成为下坠估摸元老。但如果第一个蜡球里有纸条,则其余人被选中的机会就剩下8/29。一旦第二个蜡球被选定且被打开,则下一个人被选中成为元老的概率同样会减少或增加,是减少还是增加取决于前次的抽球结果。这样继续抽下去,直到所有的9个纸条都被抽出为止。而在这时,剩下的候选人下一阶段成为元老的概率就降为零。
这是条件概率的一个例子。某一特定候选人被选为下一阶段元老的概率,取决于在他的选择之前被选出的蜡球。J・M・凯恩斯曾指出,所有的概率都是条件概率。用凯恩斯所举的一个例子:从他的图书室的书架上随机地选择一本书,而选中的书是精装本的概率,也是一种条件概率,其条件取决于他的图书室里究竟有多少书,以及他怎样“随机”地选取。
@24635 #书摘 《女士品茶》
就在希特勒入侵波兰,将邪恶之幕笼罩欧洲大陆之前,奈曼就到了美国,并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开始创建统计系。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81年去世,这期间,他把该系创建成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性统计学系之一。他把一些统计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引入该系,同时也提拔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正致力取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大卫・布莱克韦尔(David Blackwell)原来只是只身孤单地在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工作,没有数理统计同行与他来往。由于他的种族原因,他一直没能在“白人”学校谋得一职,尽管他很有潜能。奈曼把他请到了伯克利。此外,奈曼还招了一位出身法国农民家庭的研究生吕西安・勒卡姆(Lucien Lecam),他后来成为世界领先的概率学家。
奈曼总是非常和善地对待他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系里每天下午茶歇的欢乐时光,这是由奈曼主持的他与职员亲近接触的一个重要场合。他总是亲切地鼓励学生和同事谈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很和蔼地提出他自己的思路和见解,给出评论,加入大家的讨论。他常常在下午茶歇即将结束时举起茶杯说“为尊敬的女士们!”他特别关照女士,鼓励她们在学术生涯上不断进步。在他的女弟子当中,伊丽莎白・斯科特(Elizabeth Scott)博士是较为杰出的,她与奈曼一起做研究,共同发表论文,范围从天文学到致癌物研究,甚至动物学。还有伊夫琳・菲克斯(Evelyn Fix)博士,她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贡献。
直到费歇尔于1962年去世,奈曼一直受到这位天才的尖刻批评。奈曼每做一件事都会遭到费歇尔的批评。如果奈曼成功地证明出了费歇尔某项非常难解的叙述,费歇尔就说奈曼误解了他写的东西;要是奈曼扩充了费歇尔的某个观点,费歇尔就批评奈曼说他把好端端的理论用错了地方。对比,不论是付诸笔端,还是在私人场合,奈曼从不回应(如果我们相信奈曼同事的说法)。
在奈曼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奈曼说了一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往事。当时他准备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公开发开一篇用法语写的论文。当他步上讲台时,意识到费歇尔也坐在听众席上。在演讲论文时,他知道一场激辩难免,于是开始武装自己,他预计费歇尔会抓住论文里某个无关紧要的小地方,将论文和他本人攻击得体无完肤。奈曼讲完之后,等待听众提问,结果只有几个问题。费歇尔相当平和,一言未发。后来奈曼才知道,费歇尔不会讲法语。
就在希特勒入侵波兰,将邪恶之幕笼罩欧洲大陆之前,奈曼就到了美国,并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开始创建统计系。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81年去世,这期间,他把该系创建成全世界最重要的学术性统计学系之一。他把一些统计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引入该系,同时也提拔了一些默默无闻的人,这些人正致力取得卓越的成就。例如,大卫・布莱克韦尔(David Blackwell)原来只是只身孤单地在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工作,没有数理统计同行与他来往。由于他的种族原因,他一直没能在“白人”学校谋得一职,尽管他很有潜能。奈曼把他请到了伯克利。此外,奈曼还招了一位出身法国农民家庭的研究生吕西安・勒卡姆(Lucien Lecam),他后来成为世界领先的概率学家。
奈曼总是非常和善地对待他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系里每天下午茶歇的欢乐时光,这是由奈曼主持的他与职员亲近接触的一个重要场合。他总是亲切地鼓励学生和同事谈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很和蔼地提出他自己的思路和见解,给出评论,加入大家的讨论。他常常在下午茶歇即将结束时举起茶杯说“为尊敬的女士们!”他特别关照女士,鼓励她们在学术生涯上不断进步。在他的女弟子当中,伊丽莎白・斯科特(Elizabeth Scott)博士是较为杰出的,她与奈曼一起做研究,共同发表论文,范围从天文学到致癌物研究,甚至动物学。还有伊夫琳・菲克斯(Evelyn Fix)博士,她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有很重要的贡献。
直到费歇尔于1962年去世,奈曼一直受到这位天才的尖刻批评。奈曼每做一件事都会遭到费歇尔的批评。如果奈曼成功地证明出了费歇尔某项非常难解的叙述,费歇尔就说奈曼误解了他写的东西;要是奈曼扩充了费歇尔的某个观点,费歇尔就批评奈曼说他把好端端的理论用错了地方。对比,不论是付诸笔端,还是在私人场合,奈曼从不回应(如果我们相信奈曼同事的说法)。
在奈曼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奈曼说了一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往事。当时他准备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公开发开一篇用法语写的论文。当他步上讲台时,意识到费歇尔也坐在听众席上。在演讲论文时,他知道一场激辩难免,于是开始武装自己,他预计费歇尔会抓住论文里某个无关紧要的小地方,将论文和他本人攻击得体无完肤。奈曼讲完之后,等待听众提问,结果只有几个问题。费歇尔相当平和,一言未发。后来奈曼才知道,费歇尔不会讲法语。
@24635 #书摘 《女士品茶》
虽然读者对此可能不太相信,但在数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写文章的风格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数学文献的作者似乎写不出让人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些人则似乎以写成一行又一行的数学符号与注释为乐事,一篇论文中充斥着无比繁琐的细节,以至于把总的思考都迷失在了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与之相反,有些作者却总是有能力用非常简单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数学的发展在他们的表达中显得如此的鲜明而平实。只有在回顾已经学到些什么时,读者才会确实认识到结果的伟大力量。奈曼就是这样的作者,读他的论文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数学观点自然地展开,使用的符号简单得令人无法相信,结论的显现竟如此的自然,以至于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禁要问,为什么很久以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这项结论?
虽然读者对此可能不太相信,但在数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写文章的风格确实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数学文献的作者似乎写不出让人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些人则似乎以写成一行又一行的数学符号与注释为乐事,一篇论文中充斥着无比繁琐的细节,以至于把总的思考都迷失在了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与之相反,有些作者却总是有能力用非常简单而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数学的发展在他们的表达中显得如此的鲜明而平实。只有在回顾已经学到些什么时,读者才会确实认识到结果的伟大力量。奈曼就是这样的作者,读他的论文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数学观点自然地展开,使用的符号简单得令人无法相信,结论的显现竟如此的自然,以至于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禁要问,为什么很久以来居然没有人发现这项结论?
#网友语录 米福根
二战结束80年后,随着一代代亲历者的离世,人类对纳粹的肌肉记忆也消失殆尽了。
文字记忆看来是没有什么用的,道理再正确,对人类来说都太抽象了。必须是重新犯一遍旧错,吃一遍新苦,再造一次肌肉记忆。
大概会是死很多人,挖很多新坟,城镇变成废墟,再在废墟上重建城镇,就像是1933年开始的德国。
下周日,德国会告诉世界,人类的记忆有多浅,学习历史到底有没有用。
二战结束80年后,随着一代代亲历者的离世,人类对纳粹的肌肉记忆也消失殆尽了。
文字记忆看来是没有什么用的,道理再正确,对人类来说都太抽象了。必须是重新犯一遍旧错,吃一遍新苦,再造一次肌肉记忆。
大概会是死很多人,挖很多新坟,城镇变成废墟,再在废墟上重建城镇,就像是1933年开始的德国。
下周日,德国会告诉世界,人类的记忆有多浅,学习历史到底有没有用。
#书摘 冈贝尔的故事
冈贝尔的一生富有传奇性。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是德国一所大学里资历尚浅的一名教师。从他早期发表的论文中看得出来,他是个极具潜能的人,只是当时还没有机会得到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罢了。同样,他当时的职位也远算不上稳固,是否有能力养家糊口,还取决于政府那些权威的随心所欲。当时,纳粹在德国境内已经渐趋猖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是正式的正常组织,实质上却是由一群歹徒纠集而成的。俗称“褐衫队”(Brown Shirts)的纳粹冲锋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恐吓与胁迫、恣意暴力和谋杀来执行纳粹党意志的暴徒组织。任何批评纳粹党的人都会遭到暴力攻击,而且通常就发生在城市的大街上,以杀一儆百。
冈贝尔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攻击并被公然杀害的。照理说,会有许多目击证人可以指认凶手,但法院往往宣称罪证不足而使纳粹突击队逍遥法外。
冈贝尔曾参加过一场审判,他亲眼目睹了法官全然无视任何证据,恣意裁决,纳粹党徒则在法庭上肆无忌惮地狂呼。
对此,冈贝尔惊骇万分。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那些凶手公然行凶的其他案例,结果没有一例被判有罪。最终他得出结论:司法部门已经被纳粹党人所控制,很多法官要么是纳粹的支持者,要么干脆就是纳粹所雇佣的。
冈贝尔搜集了许多案例,走访证人,证明判决那些凶手无罪是错误的。1922年,他出版了《四年的政治谋杀》(Four Year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把他搜集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由于发现很多书商根本不敢销售他的书,他不得不亲自去为自己的书安排发行分销。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搜集案例,并于1928年又出版了《政治谋杀的原因》(Cause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
此外,他还设法成立一个反纳粹的政治团体,但是他的多数学术界同事太害怕了,甚至那些犹太籍的朋友们都吓得不敢参加。1933年纳粹党取得了政权,当时冈贝尔正在瑞士参加一个数学会议。他本打算立即赶回德国去与这个新政权做斗争,但朋友们极力劝阻了他,因为只要他一越过边境,就会立刻遭到逮捕,并被处决。在纳粹掌权的最初阶段,在这个新政府还没来得及控制所有的出入境事务之时,少数犹太籍教授,如德国的顶尖的概率论大师里夏德・冯・米泽斯(Richard von Mises),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提前逃离了德国。冈贝尔的朋友也趁这段有利的混乱时机,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德国。他们跑到法国
暂避一时,但是,1940年纳粹又入侵了法国。
冈贝尔与家人继续逃往尚未沦陷的法国南部。当时统治法国的是纳粹扶植的傀儡政府,对德国惟命是从。像冈贝尔这样的德国民主党人已经是危在旦夕,因为他们都被列入了叛国者的黑名单,纳粹要求法国政府将这些人移交过去。除了冈贝尔,滞留在法国马赛的德国逃亡者还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哥哥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犹太裔小说家利翁・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当时驻马塞的美国领事海勒姆・宾厄姆四世(Hiram Bingham IV)违反美国国务院的规定,擅自给这批德国流亡者发了签证。
宾厄姆为此受到华盛顿的谴责,最终由于此举而丢掉了他在马赛的职位,但宾厄姆毕竟尽他所能拯救了很多人,这些人如果留在纳粹统计下,将必死无疑。冈贝尔与家人到了美国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谋到一个职位。
冈贝尔的一生富有传奇性。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是德国一所大学里资历尚浅的一名教师。从他早期发表的论文中看得出来,他是个极具潜能的人,只是当时还没有机会得到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罢了。同样,他当时的职位也远算不上稳固,是否有能力养家糊口,还取决于政府那些权威的随心所欲。当时,纳粹在德国境内已经渐趋猖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是正式的正常组织,实质上却是由一群歹徒纠集而成的。俗称“褐衫队”(Brown Shirts)的纳粹冲锋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恐吓与胁迫、恣意暴力和谋杀来执行纳粹党意志的暴徒组织。任何批评纳粹党的人都会遭到暴力攻击,而且通常就发生在城市的大街上,以杀一儆百。
冈贝尔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攻击并被公然杀害的。照理说,会有许多目击证人可以指认凶手,但法院往往宣称罪证不足而使纳粹突击队逍遥法外。
冈贝尔曾参加过一场审判,他亲眼目睹了法官全然无视任何证据,恣意裁决,纳粹党徒则在法庭上肆无忌惮地狂呼。
对此,冈贝尔惊骇万分。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那些凶手公然行凶的其他案例,结果没有一例被判有罪。最终他得出结论:司法部门已经被纳粹党人所控制,很多法官要么是纳粹的支持者,要么干脆就是纳粹所雇佣的。
冈贝尔搜集了许多案例,走访证人,证明判决那些凶手无罪是错误的。1922年,他出版了《四年的政治谋杀》(Four Year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把他搜集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由于发现很多书商根本不敢销售他的书,他不得不亲自去为自己的书安排发行分销。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搜集案例,并于1928年又出版了《政治谋杀的原因》(Cause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
此外,他还设法成立一个反纳粹的政治团体,但是他的多数学术界同事太害怕了,甚至那些犹太籍的朋友们都吓得不敢参加。1933年纳粹党取得了政权,当时冈贝尔正在瑞士参加一个数学会议。他本打算立即赶回德国去与这个新政权做斗争,但朋友们极力劝阻了他,因为只要他一越过边境,就会立刻遭到逮捕,并被处决。在纳粹掌权的最初阶段,在这个新政府还没来得及控制所有的出入境事务之时,少数犹太籍教授,如德国的顶尖的概率论大师里夏德・冯・米泽斯(Richard von Mises),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提前逃离了德国。冈贝尔的朋友也趁这段有利的混乱时机,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德国。他们跑到法国
暂避一时,但是,1940年纳粹又入侵了法国。
冈贝尔与家人继续逃往尚未沦陷的法国南部。当时统治法国的是纳粹扶植的傀儡政府,对德国惟命是从。像冈贝尔这样的德国民主党人已经是危在旦夕,因为他们都被列入了叛国者的黑名单,纳粹要求法国政府将这些人移交过去。除了冈贝尔,滞留在法国马赛的德国逃亡者还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哥哥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犹太裔小说家利翁・福伊希特万格(Lion Feuchtwanger)。当时驻马塞的美国领事海勒姆・宾厄姆四世(Hiram Bingham IV)违反美国国务院的规定,擅自给这批德国流亡者发了签证。
宾厄姆为此受到华盛顿的谴责,最终由于此举而丢掉了他在马赛的职位,但宾厄姆毕竟尽他所能拯救了很多人,这些人如果留在纳粹统计下,将必死无疑。冈贝尔与家人到了美国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谋到一个职位。
#网友语录 Marskay 养得很好的女宝没有被拿来吸流量赚钱的,一个都没有!每一个被伤害的女宝,都离不开声称“喜欢女宝”的网友的推波助澜!真实的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可爱的、戏剧化的表现,即使有,也是偶然一现、很难捕捉、不可重复的。要维持一个女宝号长期运营,就不可能让她保持正常小孩的生活。
#书摘 《Harley Hahn's Internet Advisor》
我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能够上网游荡而沾沾自喜(注:这本书出版于2001年),而这些人对自己使用着的这个全球性的网络并不了解,甚至对自己面前的计算机系统也根本算不上熟练掌握。这些人难道不感到述惑吗?他们对网络的工作原理知道得那么少,难道不为此感到心虚吗?而正是这些人,无论程度如何,几乎都认为自己在网上的活动是最安全的。他们无忧无虑地发送着电子邮件,与朋友们聊着天,浏览着各种网页——总之,他们很开心。
我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能够上网游荡而沾沾自喜(注:这本书出版于2001年),而这些人对自己使用着的这个全球性的网络并不了解,甚至对自己面前的计算机系统也根本算不上熟练掌握。这些人难道不感到述惑吗?他们对网络的工作原理知道得那么少,难道不为此感到心虚吗?而正是这些人,无论程度如何,几乎都认为自己在网上的活动是最安全的。他们无忧无虑地发送着电子邮件,与朋友们聊着天,浏览着各种网页——总之,他们很开心。
#书摘 冈贝尔的故事
冈贝尔的一生富有传奇性。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是德国一所大学里资历尚浅的一名教师。从他早期发表的论文中看得出来,他是个极具潜能的人,只是当时还没有机会得到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罢了。同样,他当时的职位也远算不上稳固,是否有能力养家糊口,还取决于政府那些权威的随心所欲。当时,纳粹在德国境内已经渐趋猖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是正式的正常组织,实质上却是由一群歹徒纠集而成的。俗称“褐衫队”(Brown Shirts)的纳粹冲锋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恐吓与胁迫、恣意暴力和谋杀来执行纳粹党意志的暴徒组织。任何批评纳粹党的人都会遭到暴力攻击,而且通常就发生在城市的大街上,以杀一儆百。
冈贝尔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攻击并被公然杀害的。照理说,会有许多目击证人可以指认凶手,但法院往往宣称罪证不足而使纳粹突击队逍遥法外。
冈贝尔曾参加过一场审判,他亲眼目睹了法官全然无视任何证据,恣意裁决,纳粹党徒则在法庭上肆无忌惮地狂呼。
对此,冈贝尔惊骇万分。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那些凶手公然行凶的其他案例,结果没有一例被判有罪。最终他得出结论:司法部门已经被纳粹党人所控制,很多法官要么是纳粹的支持者,要么干脆就是纳粹所雇佣的。
冈贝尔搜集了许多案例,走访证人,证明判决那些凶手无罪是错误的。1922年,他出版了《四年的政治谋杀》(Four Year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把他搜集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由于发现很多书商根本不敢销售他的书,他不得不亲自去为自己的书安排发行分销。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搜集案例,并于1928年又出版了《政治谋杀的原因》(Cause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
此外,他还设法成立一个反纳粹的政治团体,但是他的多数学术界同事太害怕了,甚至那些犹太籍的朋友们都吓得不敢参加。1933年纳粹党取得了政权,当时冈贝尔正在瑞士参加一个数学会议。他本打
算立即赶回德国去与这个新政权做斗争,但朋友们极力劝阻了他,因为只要他一越过边境,就会立刻遭到逮捕,并被处决。在纳粹掌权的最初阶段,在这个新政府还没来得及控制所有的出入境事务之时,少数犹太籍教授,如德国的顶尖的概率论大师里夏德・冯・米泽斯(Richard von Mises),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提前逃离了德国。冈贝尔的朋友也趁这段有利的混乱时机,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德国。他们跑到法
冈贝尔的一生富有传奇性。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是德国一所大学里资历尚浅的一名教师。从他早期发表的论文中看得出来,他是个极具潜能的人,只是当时还没有机会得到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罢了。同样,他当时的职位也远算不上稳固,是否有能力养家糊口,还取决于政府那些权威的随心所欲。当时,纳粹在德国境内已经渐趋猖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虽然是正式的正常组织,实质上却是由一群歹徒纠集而成的。俗称“褐衫队”(Brown Shirts)的纳粹冲锋队是一个专门从事恐吓与胁迫、恣意暴力和谋杀来执行纳粹党意志的暴徒组织。任何批评纳粹党的人都会遭到暴力攻击,而且通常就发生在城市的大街上,以杀一儆百。
冈贝尔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攻击并被公然杀害的。照理说,会有许多目击证人可以指认凶手,但法院往往宣称罪证不足而使纳粹突击队逍遥法外。
冈贝尔曾参加过一场审判,他亲眼目睹了法官全然无视任何证据,恣意裁决,纳粹党徒则在法庭上肆无忌惮地狂呼。
对此,冈贝尔惊骇万分。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那些凶手公然行凶的其他案例,结果没有一例被判有罪。最终他得出结论:司法部门已经被纳粹党人所控制,很多法官要么是纳粹的支持者,要么干脆就是纳粹所雇佣的。
冈贝尔搜集了许多案例,走访证人,证明判决那些凶手无罪是错误的。1922年,他出版了《四年的政治谋杀》(Four Year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把他搜集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由于发现很多书商根本不敢销售他的书,他不得不亲自去为自己的书安排发行分销。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搜集案例,并于1928年又出版了《政治谋杀的原因》(Causes of Political Murder)一书。
此外,他还设法成立一个反纳粹的政治团体,但是他的多数学术界同事太害怕了,甚至那些犹太籍的朋友们都吓得不敢参加。1933年纳粹党取得了政权,当时冈贝尔正在瑞士参加一个数学会议。他本打
算立即赶回德国去与这个新政权做斗争,但朋友们极力劝阻了他,因为只要他一越过边境,就会立刻遭到逮捕,并被处决。在纳粹掌权的最初阶段,在这个新政府还没来得及控制所有的出入境事务之时,少数犹太籍教授,如德国的顶尖的概率论大师里夏德・冯・米泽斯(Richard von Mises),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提前逃离了德国。冈贝尔的朋友也趁这段有利的混乱时机,带着他的家人离开了德国。他们跑到法
#网友语录 虎小北 敖光对儿子敖丙说:我只想用过往的经验为你谋幸福,但是,父辈的经验只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得自己去闯,要忠于内心的选择。
“嗯,我有几棵枯树需要伐掉……车库里都有些什么工具呢?两个榔头、一些钉子,几把铁锹,还有一把手锯。啊,太好了,有把手锯。”
环境影响人的思维,车库里没有电锯,这个人就想不到借一把电锯来干活。然而,合适工具的生产力是蹩脚工具几十倍。
在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之前,思量一下手头的“最近便的工具”,也是“最适合的工具”吗?还是只是“凑和将就”着用?“凑和将就”其实是在欠债,而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你就是极客》#书摘
环境影响人的思维,车库里没有电锯,这个人就想不到借一把电锯来干活。然而,合适工具的生产力是蹩脚工具几十倍。
在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之前,思量一下手头的“最近便的工具”,也是“最适合的工具”吗?还是只是“凑和将就”着用?“凑和将就”其实是在欠债,而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你就是极客》#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