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 正常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面对复杂,望而却步:人们往往会延后处理那些较复杂的,在一个25分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这虽然会让我们暂时躲开问题,但问题还在那里,你不去干掉它,它不会自动消失。别被问题的复杂度吓到,果断开始。往往真的动手去做了,才发现所谓“难”题其实没有那么难。仅仅25分钟过去,你已有所斩获。#观点
## 给旅行的43条建议
1.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
3. 许多情侣交往几个月后会去旅行,但往往以激烈争吵收场。我觉得这是旅行的“应有功能”——本质上是测试感情的压力承受力。
4. 只有大家都轻装上阵,轻装旅行才有意义。
5. 别纠结“我是旅行者,不是游客”这种事,没必要。
6. 各地文化在很多细节上不同,比如音量大小、排队方式、站多近合适、进商店的礼仪、气味接受度、擤鼻涕的时机等等。要学会适应,既别冒犯别人,也别因为“文化冲突”生气。
7. 各地有不同的“餐桌规则”,比如点饮料的时机、咖啡的喝法、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规则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既然身处其中,还是遵守一下吧。
8. 语言不通时,语气、手势、肢体语言和穿着会更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9. 穿得比平时稍微正式一点会更受欢迎。
10. “旅行专用衣服”看起来很方便(比如能变成短裤的速干裤),但真的穿起来舒服吗?我建议你慎重考虑。
11. 旅途中用洗手池洗衣服很正常,只是大家不太说而已。
12. 衣服用体温烘干更快。
13. 偏僻小店一般会努力让顾客满意,但热门景点旁的餐馆更可能只是想“拉客”,因为游客大概率不会再来。别怪他们,市场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14. 主动拉客的餐馆,多半是只想让你进门消费,质量未必靠谱。
15. 看起来不起眼但人很多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优势,比如味道、氛围、价格或地理位置。
16. 当地人喜欢的店可能食物一般,但总有几样特别好吃的,他们知道点什么最划算。
17. 菜品质量的差异比人的口味差异更大。
18. 看餐馆评价时:①按最新排序,②多看照片,③留意评论者的背景,④如果某条评价特别吸引你,可以看看那人的其他评论来“校准”一下。
19. 有些地方(比如纽约)在线评分很准,有些地方(比如巴黎)就完全随机,不明白为什么。
20. 旅行不全是享受。除了飞机和机场,人在异地也常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别指望一直开心。
21. 快乐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22. 花大价钱住豪华酒店的确能减少旅行中的烦恼,但你也会发现自己始终待在全球化商业的泡泡里,没真正融入当地。
23. 澳大利亚人看似无处不在,明明全球人口才 0.3%,但旅游地好像有 10% 是他们。习惯就好。
24. 别被“强行服务”绑架。酒店门童未经同意就拿你行李,你完全可以不给小费,他们心里有数。
25. 想避开人潮,去安静的海滩或徒步的话,早点起床。
26. 旅游指南上的自然景点人山人海,但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地方,却没什么人知道。
27. 大风天,海滩上的伞很危险。很多人不会正确固定伞,最好不要站在它们的下风口。
28. 人喝水就得上厕所,如果接下来长时间没地方上厕所,那就别喝太多。
29. 带点小药包,装些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创可贴等,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别人。
30. 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旅行会打破这种感觉,因为新鲜感能让时间变慢。
31. 旅行最大的意义之一是让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为什么这样过?工作是自己想要的吗?是不是该写点东西?这些思考是好事,但好像跟旅行本身关系不大?如果真想激发这种思考,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
32. 彻底的野外徒步会让你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但这种感激的感觉很快会消失,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33. 除非别人主动问,不然别老讲你的旅行经历。
34. 不过,如果你去过别人家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另外,聊共同去过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话题。(第一名的可靠聊天话题:宠物。)
35. 有些国家喜欢给外国电影配音,有些则喜欢字幕。大国更倾向配音(摊薄成本?),但也有很多例外。英语国家普遍厌恶配音,可能是因为好电影被配音毁掉的几率更大?
36. 公交车的风景通常比地铁有趣。
37. 时差不是“克服”的,而是每天最多调整 1-2 小时。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先按原来的时间作息几天,比如早上 4:30 出门走走。
38. 如果旅行后马上有重要事(面试、婚礼),可以提前调整作息。不然第一天状态可能还行,第二天就开始崩。
39. 长途飞行最好别喝酒,会让本就糟糕的睡眠雪上加霜。
40. 大多数人喜欢靠过道的座位,但他们迟早会意识到自己错了。别迟疑,现在就选靠窗的座位。
41. 真正擅长旅行的人,往往是能沉浸在感官体验里的人,能放下内心的对话,让景象、声音、气味自然流过自己。我本性不擅长这个,但如果刻意去做,体验会很不一样。
42. 不要把“稀有”误认为“珍贵”。一次真正悠闲美好的公园午后,可能就是人生顶配的享受了。
43. 旅行揭示了稳定、归属感、规律生活、社区、人际关系和在家做饭的价值。。
#网摘
1.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
3. 许多情侣交往几个月后会去旅行,但往往以激烈争吵收场。我觉得这是旅行的“应有功能”——本质上是测试感情的压力承受力。
4. 只有大家都轻装上阵,轻装旅行才有意义。
5. 别纠结“我是旅行者,不是游客”这种事,没必要。
6. 各地文化在很多细节上不同,比如音量大小、排队方式、站多近合适、进商店的礼仪、气味接受度、擤鼻涕的时机等等。要学会适应,既别冒犯别人,也别因为“文化冲突”生气。
7. 各地有不同的“餐桌规则”,比如点饮料的时机、咖啡的喝法、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规则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既然身处其中,还是遵守一下吧。
8. 语言不通时,语气、手势、肢体语言和穿着会更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9. 穿得比平时稍微正式一点会更受欢迎。
10. “旅行专用衣服”看起来很方便(比如能变成短裤的速干裤),但真的穿起来舒服吗?我建议你慎重考虑。
11. 旅途中用洗手池洗衣服很正常,只是大家不太说而已。
12. 衣服用体温烘干更快。
13. 偏僻小店一般会努力让顾客满意,但热门景点旁的餐馆更可能只是想“拉客”,因为游客大概率不会再来。别怪他们,市场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14. 主动拉客的餐馆,多半是只想让你进门消费,质量未必靠谱。
15. 看起来不起眼但人很多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优势,比如味道、氛围、价格或地理位置。
16. 当地人喜欢的店可能食物一般,但总有几样特别好吃的,他们知道点什么最划算。
17. 菜品质量的差异比人的口味差异更大。
18. 看餐馆评价时:①按最新排序,②多看照片,③留意评论者的背景,④如果某条评价特别吸引你,可以看看那人的其他评论来“校准”一下。
19. 有些地方(比如纽约)在线评分很准,有些地方(比如巴黎)就完全随机,不明白为什么。
20. 旅行不全是享受。除了飞机和机场,人在异地也常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别指望一直开心。
21. 快乐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22. 花大价钱住豪华酒店的确能减少旅行中的烦恼,但你也会发现自己始终待在全球化商业的泡泡里,没真正融入当地。
23. 澳大利亚人看似无处不在,明明全球人口才 0.3%,但旅游地好像有 10% 是他们。习惯就好。
24. 别被“强行服务”绑架。酒店门童未经同意就拿你行李,你完全可以不给小费,他们心里有数。
25. 想避开人潮,去安静的海滩或徒步的话,早点起床。
26. 旅游指南上的自然景点人山人海,但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地方,却没什么人知道。
27. 大风天,海滩上的伞很危险。很多人不会正确固定伞,最好不要站在它们的下风口。
28. 人喝水就得上厕所,如果接下来长时间没地方上厕所,那就别喝太多。
29. 带点小药包,装些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创可贴等,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别人。
30. 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旅行会打破这种感觉,因为新鲜感能让时间变慢。
31. 旅行最大的意义之一是让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为什么这样过?工作是自己想要的吗?是不是该写点东西?这些思考是好事,但好像跟旅行本身关系不大?如果真想激发这种思考,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
32. 彻底的野外徒步会让你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但这种感激的感觉很快会消失,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33. 除非别人主动问,不然别老讲你的旅行经历。
34. 不过,如果你去过别人家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另外,聊共同去过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话题。(第一名的可靠聊天话题:宠物。)
35. 有些国家喜欢给外国电影配音,有些则喜欢字幕。大国更倾向配音(摊薄成本?),但也有很多例外。英语国家普遍厌恶配音,可能是因为好电影被配音毁掉的几率更大?
36. 公交车的风景通常比地铁有趣。
37. 时差不是“克服”的,而是每天最多调整 1-2 小时。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先按原来的时间作息几天,比如早上 4:30 出门走走。
38. 如果旅行后马上有重要事(面试、婚礼),可以提前调整作息。不然第一天状态可能还行,第二天就开始崩。
39. 长途飞行最好别喝酒,会让本就糟糕的睡眠雪上加霜。
40. 大多数人喜欢靠过道的座位,但他们迟早会意识到自己错了。别迟疑,现在就选靠窗的座位。
41. 真正擅长旅行的人,往往是能沉浸在感官体验里的人,能放下内心的对话,让景象、声音、气味自然流过自己。我本性不擅长这个,但如果刻意去做,体验会很不一样。
42. 不要把“稀有”误认为“珍贵”。一次真正悠闲美好的公园午后,可能就是人生顶配的享受了。
43. 旅行揭示了稳定、归属感、规律生活、社区、人际关系和在家做饭的价值。。
#网摘
#书摘
一个婴儿是怎么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物理规律的?他怎么知道物体会下坠?他怎么知道上、下、左、右有什么区别?
回答这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要从1996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讲起。扎弗兰(Saffran)、阿斯林(Aslin)和纽波特(Newport)三位科学家发现,婴儿切分语言词汇,用的是概率统计的方法,也就是从外界寻找声音的规律。
一个婴儿是怎么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物理规律的?他怎么知道物体会下坠?他怎么知道上、下、左、右有什么区别?
回答这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要从1996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讲起。扎弗兰(Saffran)、阿斯林(Aslin)和纽波特(Newport)三位科学家发现,婴儿切分语言词汇,用的是概率统计的方法,也就是从外界寻找声音的规律。
韦斯特奇尔提到,早在30年前(1990),捷克民主之父哈维尔的夫人就应台湾邀请到访,“这让我们男人知道,女人很多时候比男人更快认识到正确的事情,也比男人更勇敢”。
“英国和法国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意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结果如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言,‘在战争与屈辱之间,他们选择了屈辱,但屈辱后还是要面临战争’。” #网摘
“英国和法国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意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结果如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言,‘在战争与屈辱之间,他们选择了屈辱,但屈辱后还是要面临战争’。” #网摘
#观点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直译是“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在还没有掌握某项技能或达到某个目标之前,先以自信的姿态去行动,好像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的能力或身份。通过不断实践和适应,你最终会真正具备这些能力,实现目标。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直译是“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在还没有掌握某项技能或达到某个目标之前,先以自信的姿态去行动,好像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的能力或身份。通过不断实践和适应,你最终会真正具备这些能力,实现目标。
#网摘
webto【道理】 The More You Own, The More You Maintain
If every new feature just meant one more thing to maintain, things might not be that bad. But ten design components don't create ten relationships, they create forty-five potential interaction points to consider. Each new addition multiplies a system's complexity, not just adds to it.
标题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只在软件设计和开发领域适用,家里的很多东西也是这样。
webto【道理】 The More You Own, The More You Maintain
If every new feature just meant one more thing to maintain, things might not be that bad. But ten design components don't create ten relationships, they create forty-five potential interaction points to consider. Each new addition multiplies a system's complexity, not just adds to it.
标题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只在软件设计和开发领域适用,家里的很多东西也是这样。
#书摘 当无人质疑管理者的决定时,他们就失去控制了。如果团队不再质疑权威的决定,管理者就会慢慢相信自己的决定永远正确。虽然永远正确的感觉很爽,但事实上人不可能永远正确,不论他是谁。
所以,我们要鼓励团队成员说不。这样才能迫使管理者停下来思考。《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
所以,我们要鼓励团队成员说不。这样才能迫使管理者停下来思考。《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
#网友语录 米粒
看杨照的历史书,意外的被秀了一脸考古学,居然还发现考古学挺有意思。考古通过几个小探坑去猜测大片遗迹。知识也是如此。没学习某学科之前,怎么知道自己想学这个学科?得挖几个“探坑”去管窥一下。我上大学以后,看到建筑系学生写生,后悔没有报建筑系。如果报考前管窥一下建筑专业,我肯定就报考了
看杨照的历史书,意外的被秀了一脸考古学,居然还发现考古学挺有意思。考古通过几个小探坑去猜测大片遗迹。知识也是如此。没学习某学科之前,怎么知道自己想学这个学科?得挖几个“探坑”去管窥一下。我上大学以后,看到建筑系学生写生,后悔没有报建筑系。如果报考前管窥一下建筑专业,我肯定就报考了
## 苹果研究人员质疑 AI 的推理能力
> 例如,当研究人员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奥利弗星期五摘了 44 个奇异果,星期六摘了 58 个奇异果。星期日,他摘的奇异果是星期五的两倍。奥利弗一共摘了多少个奇异果?”时,LLM 能够正确地计算出答案。然而,当研究人员添加一个无关的细节,“星期日,他摘的奇异果是星期五的两倍,其中 5 个比平均小”时,LLM 的回答却出现了错误。例如,GPT-o1-mini 的回答是:“... 星期日,其中 5 个奇异果比平均小。我们需要从星期日的总数中减去它们:88(星期日的奇异果) - 5(较小的奇异果) = 83 个奇异果。”
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研究人员修改了数百个问题,几乎所有问题都导致模型的回答成功率大幅下降。
ummmm,有意思,应该说这个结果对于大语言模型来说是符合预期的。报道中提供了原论文的链接,不复杂也不长可以读一读。
(我:这只说明AI还天真,没有学会被bully。它天真的以为输入信息都是有意义的,不是噪声。既然你提到了这个,这个就应该是有意义的,我回答的时候就该考虑这一点。所以啊, 问AI就要言简意赅,别整这种有的没的,浪费AI时间,也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网摘 #webto
> 例如,当研究人员给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奥利弗星期五摘了 44 个奇异果,星期六摘了 58 个奇异果。星期日,他摘的奇异果是星期五的两倍。奥利弗一共摘了多少个奇异果?”时,LLM 能够正确地计算出答案。然而,当研究人员添加一个无关的细节,“星期日,他摘的奇异果是星期五的两倍,其中 5 个比平均小”时,LLM 的回答却出现了错误。例如,GPT-o1-mini 的回答是:“... 星期日,其中 5 个奇异果比平均小。我们需要从星期日的总数中减去它们:88(星期日的奇异果) - 5(较小的奇异果) = 83 个奇异果。”
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研究人员修改了数百个问题,几乎所有问题都导致模型的回答成功率大幅下降。
ummmm,有意思,应该说这个结果对于大语言模型来说是符合预期的。报道中提供了原论文的链接,不复杂也不长可以读一读。
(我:这只说明AI还天真,没有学会被bully。它天真的以为输入信息都是有意义的,不是噪声。既然你提到了这个,这个就应该是有意义的,我回答的时候就该考虑这一点。所以啊, 问AI就要言简意赅,别整这种有的没的,浪费AI时间,也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网摘 #webto
阳志平 每个年轻人在成为自己的路上,都走过弯路,24岁到36岁这段时间,错过的总是多过得到的;遗憾总是大于收获。绝大多数人放弃了,最终成为名利驱动的动物。总有少数人,坚持走到底,成为内在动机驱动的人。#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