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 杨葵(吃饭)有分歧不怕,关键在如何解决。解决方法也不是问题,关键在解决问题的态度。明明有分歧,藏着掖着,自个儿受委屈。更要不得的,抱怨对方不替自己考虑,或者强求对方改变饮食习惯。人家也是几十年吃出来的习惯,凭什么?
#网友语录 虎小北
“我承认你曾在我的生命里掀起巨浪” ​
#网友语录 贾行家 看一个人一边遛狗一边和狗说话,心想“它又不懂”,然后想起来小时候爹妈和我说的我也没懂过。
#网摘 这是一篇十几年前的旧文章。里面谈到的Netflix当然也是那时候的Netflix。

Netflix颠覆HR:我们只雇“成年人”
    --员工的最佳福利,是与优秀者一起工作

● Patty McCord / 文 李钊/译

担任Netflix的首席人才官时,我与CEO里德·黑斯廷斯一起做了一份127页的PPT,命名为《自由&责任的文化》,解释我们要如何鼓舞士气、提升业绩。

我们没想到这份简单的PPT会在网上疯传,点击量超过600万次。Facebook的CEO桑德伯格甚至称其为硅谷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这要归因于Netflix在商业上的成功:2013年,这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的股价涨幅超过两倍,付费订阅用户超过300万。其原创剧《纸牌屋》、《发展受阻》和《铁杉树丛》获得14项艾美奖提名,《纸牌屋》更是一举拿下最佳导演、最佳选角两项大奖。

Netflix究竟是如何吸引和管理人才的?

## 只招最优秀的,把不够优秀的请走

回溯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打乱了公司的IPO计划,我们还裁掉了1/3的员工。但圣诞节时转机来了,DVD播放机成为热门礼品,公司的DVD邮寄订阅业务也意外暴涨。

有一天我和工程师约翰谈话,说希望尽快替他找到帮手。裁员之前,约翰手下有三名工程师。可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宁可自己做,也不要二流手下。”原来,过去约翰要花大量时间去管理员工并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这句话日后反复在我耳畔回响:你能为员工提供的最佳福利,不是请客吃饭和团队活动,而是招募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你希望团队里都是最优秀的员工,那么你必须要请能力不足的人离开。

2002年形势好转后,Netflix成功IPO,当时公司急需专业精算师和经验丰富的财务专员,而会计劳拉已经不胜任这份工作。劳拉曾为公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人提议给她特设一个职位,但我直接告诉她,我们愿意提供一笔可观的离职补偿金。

当时,我甚至做好了迎接泪水的准备,没想到劳拉很轻松地说:她对离开表示遗憾,但丰厚的离职补偿金可以让她考虑重返校园或参加培训,寻找新的职业发展路径。

## 只雇用、奖励和容忍“成年人”

从业三十年,我发现很多大公司的HR往往花太多时间用于拟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以应付一小撮与公司利益不一致的员工,结果往往得不偿失。我们根本不会让这种人进入公司,我们筛选出的人是真正的“成年人”。

自Netflix创始起,我们就制定了带薪假期的规定,并且一直用内部的办公系统记录出勤情况。公司上市后,审计师提出异议,认为应引入正式的办公考勤系统,对员工的休假时间做出清晰的解释。但里德和我都认为,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何必在意繁文缛节?

现在,Netflix的员工可以自行决定休假计划,HR只是给出指导性意见。比如,财务部门的员工不要在季初和季末最繁忙时休假;如果要连续休假30天,要先与HR面谈。

在差旅和报销制度上,我们告诉员工,公司想节省开支,希望员工把公司的钱当成自己的钱,这大大降低了公司成本。很多公司都通过代理机构订票,但如果相信员工会遵守“公司利益最优先原则”,让他们自行在网上订票,就可以省下一大笔中介费。

和很多经理一样,我也会时不时和员工吃工作餐,如果是为了招聘或销售目的,餐费就可以报销;如果是和同事不涉及工作的用餐,餐费则不能报销。总之,只要遵循“成年人”做法的原则,绝大多数员工都会遵守制度。

## 对员工直言他们的表现

在很久以前,我们就取消了正式的评估制度。某些职能部门员工的业绩好坏一目了然,而且,偶尔一次的考核也没有连贯性。

比如,工程师玛利亚被招进公司是负责查找漏洞的。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我们很快发现这项工作可以全自动化。经理要求玛利亚参加评估,以防炒掉她时可能出现的劳务纠纷。但是我说:“大家都知道这出戏会怎么演下去。你先定目标,她根本无法达标,你每周都要跟她进行一次难堪的谈话,最后她还是会被炒掉。这对Netflix又有什么好处?”

我建议他,不妨直接告诉玛利亚:你的能力已经不符合公司需要了。以我的经验,只要告知实情,人们总是能够应对变化。

取消了正式的业绩评估后,我们设立了“非正式的”360度考评制度。我们提出尽可能简洁的问题:你觉得你的同事“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简单、诚恳、定期地以探讨的方式进行评估,效果远远好过正式考评制度。

而对于管理者,我们的要求是,要确保员工理解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盈利模式。即使你招到了充满干劲的员工,你仍需要告诉他们公司是怎么赚钱的,让他们理解怎么做能帮助公司成功。

## 股票期权不应是“金手铐”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你是要带着已有的军队参战,而不是带领一支你所期待的队伍。”不过,我却告诉Netflix的经理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伟大的团队完成伟大的工作,打造一支伟大的团队就是你的首要职责。

Netflix从DVD邮寄租赁业务向流媒体服务转型时,就曾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急需那些曾在亚马逊和谷歌等大公司有云计算研发经验的人才,但显然,这些人才不容易被挖。

此时,我们的薪酬体制起了很大的作用。Netflix的薪酬原则也遵循这样的理念:坦诚待人、把员工当成年人对待。比如,公司提供的年薪中没有“绩效奖金”,因为我们相信市场主导的薪酬标准,只要招对了人,没有年终奖既不会让他们变懒,也不会让他们变笨。事实上,我们通常会给出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在年终也会发放超出员工预期的福利。

另外,一般公司都会在提供一份有竞争力年薪的同时,搭配固定的股票期权。而我们让员工自己选择股票期权在整体薪酬中的占比。每个月公司都以稍低于股价的价格发放一定的期权,而且允许即时兑现。

我们觉得,股票期权不应该是为了降低离职率的“金手铐”,如果你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就该在离开时带走你应得的全部。

## 领导者要“保持言行一致”

从Netflix离职后,我开始从事咨询工作,拜访过一家硅谷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在开放式的Loft里放了一张足球桌和两张台球桌。

公司CEO带着我参观,我问他:“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他回答:“效率。”我接着问:“那设想一下,我打台球正占上风,预计还有5分钟就能结束这局。但是两分钟后我要开一个会,我是应该赢下这场球呢,还是去开会?”“你应该打完这一局。”他说。

尽管自由的工作氛围是很多硅谷创业公司的特点,但他的回答仍然令我吃惊。“你告诉我效率是公司最重要的价值,但是你却为了一场台球让同事等着你推迟开会。你不觉得这是言行不一吗?”

在为客户做咨询时,我会建议领导者格外注意“保持言行一致”。我旁听了很多公司的内部会议,发现许多CEO明显是在即兴发挥:会议缺乏明确议程,只是逐页复述PPT内容,而这个PPT可能还是一个小时前完成的。员工们当然也会发现这些问题,当他们发现领导没有充分准备而是全凭即兴表演组织会议时,你觉得他们会如何对待他们的工作?

Netflix改变了人们消费和观看电影的方式,这是个了不起的创新。而对我来说更了不起的是,从我一进公司开始,公司就希望我不要墨守成规,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拒绝所有的条条框框。
这块代码用来自动从<https://cyberfriendsay.shukebeta.com>网页输出“网友语录”公众号正文。打开DevTools控制台,粘贴以下代码并执行就得到已经格化好的markdown文本,只需稍做调整甚至不做调整就可以发表了。它节省了我许许多多的时间。
let result = Array.from(document.querySelectorAll('.text-box.content')).map(div => div.innerText.replace(/#网友语录\s*|#网摘\s*|#观点\s*|#书摘\s*|@\d+\s*/g, '')).reverse().join('\n\n---\n\n'); console.log("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n\n---\n\n", result);

#code #snippet
这块代码用来自动从<https://cyberfriendsay.shukebeta.com>网页输出“网友语录”公众号正文。打开DevTools控制台,粘贴以下代码并执行就得到已经格化好的markdown文本,只需稍做调整甚至不做调整就可以发表了。它节省了我许许多多的时间。
let result = Array.from(document.querySelectorAll('.text-box.content')).map(div => div.innerText.replace(/#网友语录\s*|#网摘\s*|#观点\s*|#书摘\s*|@\d+\s*/g, '')).reverse().join('\n\n---\n\n'); console.log("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n\n---\n\n", result);

#code #snippet
人一生能左右/改变的只有自己。即使是自己对自己,也不是想如何就能如何,很多时候知道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因为种种原因只能作罢。这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宿命。#观点
#网友语录 完颜兀术 人活着就一定会遇到不好的事情,最不好的事情就会让你不再活着。
## 煮鸡蛋和广播操——王蒙

我的爸爸博学多艺,诲人不倦,多年来,他亲自培养我、训练我,想把我造就成为一个人才。

他教我文学,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在他的训练下,我已经做到倒背如流了。每当我试图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他就会发怒,他愤愤地质问说:“难道你自认为你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全部学通了么?你难道自认为已经融汇贯通了唐诗三百首的全部奥妙、技法、韵律、对偶、炼字、炼意、诗眼、诗味、境界、品格……以及其它等等了么?难道你认为你的诗已经比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李商隐、杜牧……写得还好,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诗仙诗圣了么?你难道认为唐诗已经过时了么?”

他教我唱歌,他最喜欢的一只歌是《苏武牧羊》,每当我试图学唱一只别的歌的时候,他就愤怒地质问道:“难道你认为你已经把《苏武牧羊》唱好了,唱到家了,可以打一百一十分了么……”

他教我体操——广播体操第一套。每当我想学习新的五套广播操的时候,他就振振有词,言之成理地问道:“难道第一套操你已经做够了,再不需要改进,再不需要练习了?难道第一套操已经配不上你这个一米六的小个子了?难道……”

他给我吃煮鸡蛋。当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吃炒鸡蛋或者鸡蛋糕的时候,他驳斥我说:“难道你就不需要煮鸡蛋了么?你难道要抛弃供给了你那么多卡路里和动物性蛋白以及维生素 A、D的煮鸡蛋了吗?”

在爸爸的雄辩的“难道”下,我至今只看过一本书:《唐诗三百首》。只会唱一只歌:《苏武牧羊》。只会做一套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只吃过一种菜肴:煮鸡蛋。#书摘 《讽刺微型小说60篇》
#观点

Speak little, do much.

He that would travel much, should eat little.

If you would be loved, love and be loveable.

The honest man takes pains, and than enjoys pleasure; the knave takes pleasure, and than suffers pains.
#观点 电视上知心姐姐说:自信的人最幸福﹑最快乐。
#网友语录 肖覃含 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在采用拖字决,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再往下推推,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任何单位即使包括听起来严肃正经的zf部门,是国情也是人性。能得到下达命令,就能立马站起来动手处理推进的人,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了。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一点责任,一推二六五皆是常态。
#网友语录 小青 我的时间、勇气、温柔和好奇都太宝贵了,我会好好保护自己的心。和做研究一样,重要的不是什么方便,而是什么值得。
#网友语录 先行者开辟了道路,后来者用更少的计算资源迅速缩小差距,这就存在了先发劣势。

-- Hacker News 读者
芬兰专家表示,芬兰的综合安全模式为欧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指的是该国对国家安全的全社会方针。

这位专家表示,“这是关于在整个社会中建立一致的威胁认知,关于让所有预备役军人和军事工业做好准备并参与其中,包括参加演习等等。”

“这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它真的很有效。芬兰没有人害怕过俄罗斯人。” #网摘
#网友语录 王垠:为什么这么少的人追求优雅?

这就是现实。
如果说优雅也有缺点的话,那就是你需要艰巨的工作才能得到它,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欣赏它。
@24636 #书摘
## 8.4个人电脑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
@24636 #书摘
## 8.3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网友语录 涨潮 三观不合时,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