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 中国培养的人太同质化了,你会的我也会,你想要的我也想要。价值观也类似,你看到的我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我也看不到。把思维换到不同视角,才能跳出盲区。在一个技能交换群,发现大家会的都差不多,想换的也差不多,交换很难成功。(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善于寻找小众景点的博主,和一个不断尝试赚钱成功的文科生。#网友语录
#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可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他们却只是赞同地点点头。

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

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只有12岁的我没有勇气和自信再追问下去。

我绝望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谜一般的话语背后的奇特意义,我放弃了追寻,仅仅将它当作是可以挂在嘴边、却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个谜。

直到多年之后在书籍中偶尔见到这句话,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is Bacon**

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那一瞬间,童年崩坏……

#网摘 #laugh
大学不比中学,学业拿不拿到A并不十分重要。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并自发地向那个方向深入才是真正重要的。#观点
Happiness is a direction, not a place. #观点
人生就是一条单向车道,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在这条单行道上,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错了也不后悔。那些后悔的都是有贼心没贼胆,光敢想不敢做的。#观点
#网友语录 Weilergarten 跟老年人同龄的感觉很奇怪。
OkBite67 I used ai to create a gameboy emulator that is fully functional and runs on the web. (I actually didn't write a single line of code). But, the thing is that you have to be very specific with your instructions. For every single step of the process, I wrote a full markdown file telling the agent what to do and then referenced that.

AI isn't an excuse to be lazy, it just means you go from writing the code to peer reviewing and playing product manager. And I really didn't even write the acceptance criteria and markdown files. I had a product manager agent do that and then I review it.

#网友语录
#网友语录 进击的关外北极熊 工作的好处之一,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就是快速社会化。
中国人的成长环境实在是太缺社会化了,学校里根本不教,甚至打压,只能在社会里学。我觉得大部分社恐就是缺乏社会化的体现。
这里说的“社恐”并不是指内向,我个人定义,内向是喜好问题,喜欢一个人待着、不爱和人说话是性格;然而社恐是能力问题,是因为害怕而无法做到最基础的社会交往,比如不敢问路、不想接电话、不好意思叫服务员点餐、无法主动和人搭话、因为不想面对收银员所以选择自助结账、大街上看到一切认识的人都想扭头躲起来。
😐嗯,这就是之前的我自己。然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中学大学在一个generally贫穷落后的省份长大的原因,就我这种社恐程度,我的很多舍友、同学比我更社恐,一起出去碰上个什么事自然而言要我出头,然后惊叹,我都奇怪这有什么值得惊叹的。
但我又想起我爹也有我很羡慕而且无法理解的能力,就是只要他想,可以随便和大街上一个人聊起来,也可以在对方反馈不多的情况下继续兀自侃侃而谈。可能他也觉得这没什么,但我就是一直想做到但是做不到,但我现在想他毕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而且那个时候又没互联网🤷
现在,因为我干的就是需要主动和人搭话和接电话的工作,见识了太多各种各样的人,于是工作和贫穷让我成长、社会化了许多,或者说没脸没皮了许多🚬
点菜、砍价、找人问路、打电话已经不在话下了,现在我可以做到,进了餐馆、服务员上了水、我看菜单觉得太贵、起身就走。
还有前天在一个粤菜馆吃饭,之前会送例汤但那次没送,我就问。答复说是夜宵和正餐size不一样,要点四个正餐菜才送例汤。我就又说,哦那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想点的就是regular size,现在这个菜能不能加成regular size啥的。前后叫了三次人,问到最后人家说算了算了就送你汤吧😂
还有我们有五个人,服务员强烈推荐直接点一桶饭,我直接问那一碗饭多少钱,一桶饭多少钱,然后说算了我们要两碗饭就行。
但我还是没达到我希望达到的那种程度,我现在做这些,我不能细想,不能用到慢思考(其实本来这些琐事只用快思考就好了)一不小心想了我就犹豫了就多想了就错过机会了,就,继续社会化吧🚬
#网友语录 少女Vitamin 突然get了一个很好的心态面对老板 就算他生气骂我 那气的也是他 我又不会死 然后就 释怀了很多
碗君西木子 词语真的影响人的感知和心情,把“不完美”这个词换成“阶段性成果”,是多么舒适。我现在已经可以接受一切阶段性产出了,然后一步一步,一个小阶段到一个大阶段地往前走,把完美看成一种吸引你向前去的力量,就好。#网友语录
碗君西木子 原来越放松越顺,越顺就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慢即是快,因为放松表面看起来是缓慢,实际上它让人的身心犹如一条河流,通顺了流动就快了,但紧张焦虑表面看起来快,实际上内在充满了冲突与不和谐,反而欲速则不达。#网友语录
碗君西木子 原来越放松越顺,越顺就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慢即是快,因为放松表面看起来是缓慢,实际上它让人的身心犹如一条河流,通顺了流动就快了,但紧张焦虑表面看起来快,实际上内在充满了冲突与不和谐,反而欲速则不达。#网友语录
dimlau 早上收拾东西,找到一个包装袋,上面写着「人生苦短,但我甜」,突然觉得有些思绪飘过。年轻时,我听到看到「人生苦短」这句话的时候,后边跟着的经常是「不负韶华」。这很好理解,苦于人生太短嘛,那就要好好珍惜时间咯。不光苦于短,而且还有一层感悟是人生又苦又短,又该怎么办呢?就更要看开点,别被苦的部分揪住: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苦短,须尽欢。我实在不是要拿这小小的包装袋小题大做,不过,透过「人生苦短,但我甜」这句话能看到的,似乎是,人生的意义不再被思考,短暂与永恒也无暇慨叹,只剩下苦,而且苦还只能受着,于是,就这一口甜就够了。或许在当下,这是一种被需要的态度。但是作为从「须尽欢」的年代走过来的人,只这一口甜,我是不会满足的。#网友语录
#网友语录 dimlau 这个时代改变了什么呢?当然,它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好在选择和谁紧密连结的权利还在,做好自己的取舍,每次通知响起就都是妳期待的声音。
#网友语录 dimlau 这个时代改变了什么呢?当然,它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好在选择和谁紧密连结的权利还在,做好自己的取舍,每次通知响起就都是妳期待的声音。
非必要的东西往好听里说是点缀,说难听点是干扰。不要犹豫,拿掉它们!#观点
有感于最近网上的热门事件,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你还在战斗/讨说法/絮絮叨叨状态,你就还没有走出那段关系。#观点
遥 布洛芬真好用,发烧喝了一点立刻就退了···真的是立刻,上一秒还头晕,浑身酸痛,刚喝下去的瞬间就好得差不多了···印象中这么即时的恢复效果只有在游戏才能看到。 #网友语录
True validation comes from within.
The opinions from others are simply reflections of their own inner world, not of your inherent value.
Slowly, you quit the need to be liked, to be understood, to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You find peace in knowing that your worth isn't determined by external factors, but by your own sens of self-worth.
And this realization frees you from the endless cycle of seeking approval. #书摘
#网摘 手杖之谊

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夫妇曾游历中国,受到清政府热烈欢迎。到达天津时,受到了李鸿章的设宴款待。席间,李鸿章对他的手杖产生了极大兴趣,以至于爱不释手。格兰特于是让翻译委婉地致意:“ 您这么喜爱这支手杖,本应赠送,但这手仗是我卸任时商界公赠的纪念物。我不能私赠于人,等回国后征得公众同意,即刻给中堂寄来。” 时过20 年,李鸿章出使俄国转道美国。此时格兰特已故去10 年了,席间格兰特夫人当众拿出手杖赠于李鸿章,并说这是格兰特生前嘱托她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