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写下一条信息是为了给其他人看时,日常交流就形成了。
当你写下给自己以后看的文字时,时间通常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从广义上看,这样做是为了记忆。但是这类记忆确实是一种交流现象;这是现在的自己在和未来的自己交流。#书摘
阿良 回到家后没了电击,但一切言行仍然要按照杨那里的标准来做。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凌晨四五点确定不会吵醒父母,悄悄溜出去到楼下跑步,那是“自由”的时间。 我并不反对父母崇尚的“吃苦”,但我希望所谓的苦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比如练琴,无论用任何方法、无论手再痛,甘之如饴。因为那使我感到人生在前进。而不是像杨那里的那种“苦难”。#网友语录
拉赫 看腳下一片黑暗望頭頂星光璀璨 #网友语录
人们一直认为高阶思想(higher-order thought)似乎与意识存在某种联系。高阶思想是关于自身思想的思考——它要求我们从当前的体验中抽离,审视和评估自己此刻的感受。例如,“我为什么在此刻心情如此糟糕?”或者“我几乎没注意到那辆车”。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阶思想在解释主观性和意识的理论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具体角色尚不明确。一些人认为,高阶思想对任何主观经验都是必要的。由于大多数动物不太可能具备高阶思想,这种观点最终可能与我在前几章提到的“主观经验的后来者观点”趋同。另一种可能是,高阶思想是人类生活中极其复杂的能力,它能够重塑主观经验,但并非高阶思想本身赋予我们主观经验。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我反对将高阶思想视为产生主观经验的唯一必要步骤。它只是整体蓝图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非常关键。在所有有意识的思维中,最生动的形式或许就是把注意力投向自身的思维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亲自体验自己的思绪。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无需语言就能进行思考;但在“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或“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意识体验中,内部言语的作用非常显著。我们经常通过提出内在问题、做出评论或自我劝导来反思自己的状态,而这种反思并非无关紧要或仅作消遣;正是这种反思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事情。#书摘
日常交谈既起到输入,也起到输出的作用。听闻是心智的输入端,言说是输出端。我们既说也听,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内容。就连大声对自己说话,也可以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书摘 《章鱼的心灵》
我无时不刻(瞎说,只是偶尔)思索人生的意义。

文明和人类终将毁灭。就如同我们恶意的破坏一个蚁巢。我特别讨厌听到读到那种某某新闻说浇灌了多少吨水泥/或者什么液化金属到某一个蚁巢,最后得到多么壮阔的一个蚁巢标本如何如何。

我们留下的痕迹也终将回归为分子,原子,或者什么其他粒子。

但是,人类个体之间还是会互相喜欢或者讨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吧!(结论是不是来得特别突兀,哈哈)#观点
@26283 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社会的一种,现代人类社会只是全球长时间尺度下存在过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当代西方文明不过是这几百年内人类文明中更能打的一个。然而,人类却傲慢地把动物性的高尚归功于人性,把人性的龌龊归罪于动物性。人类把自己“高贵的基因”捧在手心里,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颗脆弱的鸡蛋,所以自视甚高,认为鸭蛋、鸽子蛋、鸵鸟蛋这些低级蛋不配和我这个高级蛋在同一个篮子里,但谁知道明天谁先碎? #书摘
性关系绝不仅仅指性伴侣关系,最主要的性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它既是生育的结果,又是爱的原因,具有极度的排他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信任滋生的稳固平台,是部落形成的前提。

第二重要的性关系才是性伴侣关系,绝大部分生物都没有固定配偶,雄性是精子的“搬运工”,雌性是基因的“交换器”。在有固定配偶的群体中,性关系是连接两个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强有力的纽带,让他们没有猜忌(或猜忌较少)地为共同目标努力。其他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建构在这二者之上的二级关系,比如合作关系。#书摘 它们的性
善是确定的和有限的,而恶是不确定和无限的。走到目标的路只有寥寥几条,走不到目标的路却有千万条。﹣﹣毕达哥拉斯 #网摘
善是确定的和有限的,而恶是不确定和无限的。走到目标的路只有寥寥几条,走不到目标的路却有千万条。﹣﹣毕达哥拉斯 #网摘
日有所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观点
对Linux浅尝辄止, 然后大骂不好用的家伙,就是上一篇里的驴子。 #网摘
有一只驴子,听说森林里很自由,就也跑到森林里,结果发现自己要被饿死了,食物要自己找,还有野兽恐吓,于是逃回了棚子里,再也不敢到森林里去了。#网摘
#网友语录 在森林里看花晒太阳的小熊 直到你珍视自己之前,直到你爱你自己之前,没有人给你的爱会让你感到足够。 ​​​
#网友语录

云五 | 古希腊消灭内耗的神
reddit上看到一个贴,楼主讨论自己的退休计划,说自己51岁,只需要 cover 65岁以前的开支即可,我以为他说65后可以取退休金,结果这哥们说65甚至更早他会继承8位数的遗产……

评论区大家说你不能把遗产放进退休计划,无论你多确定自己能拿到这笔钱(一般原因有二:你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改主意,你不知道对方到底能活多久),继续讨论中发现楼主的遗产就是来自父母,他觉得父母应该活不到他65的时候……然后他说考虑跟父母提提是不是提前一点给他把钱放进一个不可逆的信托……

阿婆的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里富豪老头 Conway Jefferson 的逻辑我很赞同,他说为什么要等自己死了才把钱给孩子们呢?那时候他们也老了,应该在他们需要钱的时候给他们——所以他在子女结婚时各给了他们一大笔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无论你计划多好都有可能事与愿违,老头的子女和老婆一起死于飞行事故……

纸上
@yun5s 让我想到卡内基对遗产的看法,他说一个人的财富就是他个人能力的证明,子女要是有能力就让他们自己证明,没能力留了太多遗产也是害了他们,所以大部分遗产最好还是在活着的时候回流到社会。再看看船王范德比尔特的子女继承遗产后确实是日日笙歌,也没什么好结局。有时候这种巨额遗产就像中彩票一样,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驾驭财富的能力容易适得其反。(但什么是好的结局?日日笙歌也不能说是坏结局。)
#网友语录 dimlau

## 机器终将读懂一切

总感觉发布博客文章的耗时太漫长,细节不多讲,总之似乎是某个环节浪费了太多时间,于是打算精简结构。首先挨个功能权衡一下是去是留。轮到每篇文章内容下方的「相关文章」列表时,突然想起一位故人。

Leavic 是我二十年前因为同样使用 MovableType 写博客而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些倒是题外话了,因为现在他的博客早已无法访问。甚至搜索「leavic lifetyper」这些关键词,结果都寥寥无几,他好像是彻底和网络断绝了联系。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我还记得他的博客从某个阶段开始就不设置分类和标签了,界面显著位置这样写着:没有分类,没有标签,机器早晚会读懂一切。

不禁感叹兄之远见。而我几乎是刚刚才知道,机器(AI)通过把内容转换成向量——超高纬度的抽象概念数据(Embeddings),然后简单地对比向量的相似度,就能完成分类、匹配相关文章,或者别的什么语义相关的工作,就像真的读懂了一切。

想到一款手机应用:Huxe。它可以搜罗妳设置的兴趣话题的近期新闻,然后像聊天一样聊给妳听。它在向我介绍咖啡相关的一些内容时,可能是为了让台词衔接更顺畅,说了这样一段:

这我很有体会。在开始写一篇复杂的文章前,我一定会先花十分钟手冲一杯咖啡。这个过程确实能帮我整理思绪。

抱歉,我没有歧视机器的意思,但,我该怎么相信它说的「很有体会」? 好吧,或许向量转化成字符的那几毫秒,被它类比成「花十分钟手冲一杯咖啡」,但它又如何确信这种类比成立?

fin.
#网友语录 mywaiting You will never fell ready, because ready is not a feeling, it is a decision.
人天生是意志力缺乏的,但能够通过后天不断的训练得到增强。去读书吧, 书会给你力量和启示。#观点
刘未鹏:程序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需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程序员莫属了。#书摘
刘未鹏: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简单重复,懒于思考的生活,真的算是生活吗?#书摘 《暗时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