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
#SilverEssay 忒修斯之船难题(Ship of Theseus Paradox)是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约两千年前提出的哲学问题:如果把构成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依次换掉,全部替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最初的那艘船吗?如果不是的话,要替换到什么程度,这艘船就不再是原来那艘船了?根据这条船意义的不同,答案也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在历史上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解答,不过简单介绍的话:如果我们把这条船当做一个“他者”,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从这条船的构成物质、预估价值、存在意义上探讨。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物质主义(materialist perspective)的角度上入手,认为既然构成物质已经变化,那这条船也不再是同一条船;十七世纪的约翰·洛克在探讨身份本质的时候同样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上回答,认为只要还拥有同样的功用,它就还是同一条船。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入手——把这个概念性的他者彻底物化、看做商品(commodity)的话,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果这艘船是一个文化艺术品(cultural artifact),它的本质会被与外界的认知锚定,作为古董和收藏品功能性和市场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上升,对其组成部分的替换和改变自然是一件损坏它本质(作为古董和收藏品的身份)的事情;但如果把它看做一个实用产品(functional commodity),它作为一条被用来航行的船,功能性和市场价值当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替换和改变其组成部分也被看做是一种翻修甚至升级,只是一种对它本质(作为实用产品的身份)的维护或者革新。不过,如果不是把它当做他者、而是把它当做自身呢?我们自己也可以是这样的一条船: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细胞都会在生物生长和衰老的过程中不断诞生又凋亡,学习和遗忘也是由于记忆的不断积累和失去,那样的话。成长和衰老不也是忒修斯之船上所有组成部分都被逐一替换的过程吗?这样想来,我们自己变化到什么程度,就不再是我们自己了呢?如果组成我自己的一切都被逐渐替换掉,那么我还是我吗?替换到什么程度,我就再也不是我自己了呢?
其实我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有点伤感:因为我很清楚,多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存在,因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回到过去的某个状态、也不可能寻得只存在于过去某个时刻的体验或者情感。难怪赫拉克利特会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是因为“人不可能在如今踏入过去的那条河流”,因为任何回溯过去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刻舟求剑。替换过每一块木头的那条船当然已经不再是同一条船了,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就算不去有意替换每一块木板,只是放任时间流逝,即使什么都不做,这条船也会变成不一样的船。不只是身份的变化带给我如此的体验,感情的变化也是一样的:分道扬镳的友人不能再同甘共苦,陌路的情人不能回到热恋的日子,已死的亲人不能与我再度共同生活。应对失去就是这样永恒却又让人永远习惯不了的事情,所以人类创造了天国,假设在那里我们将寻回失去的一切,我们将和爱人团聚,享受永远不会失落的幸福。像辛波丝卡的诗歌《失物召回》——我们在死前会呼唤所有失物的名字,然后也许,那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身边。
我的思考:@SilverCord 我始终是我,只不过这个我是一个动态的,随时间流逝不断打磨自己的我。打磨的结果并不总是积极意义的,虽然大部分时候出发点是积极的,小心的敲打,塑形,然而失手也是难免的,毕竟这世界不随个体的意愿而运转;不可否认地,这个我偶尔也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胡乱切削时刻,并且有时候持续时间还挺长。打磨自己有时是为取悦自己,有时也为取悦自己在乎的人,更多的时候什么也不为,只是随波追流,一天又一天,让时间的沙粒随机磨损自己。这个打磨一直到自己生命终止那一刻,自己对自己说,“就这样好了。”于是大厦轰然倒塌。
#SilverEssay 忒修斯之船难题(Ship of Theseus Paradox)是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约两千年前提出的哲学问题:如果把构成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依次换掉,全部替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最初的那艘船吗?如果不是的话,要替换到什么程度,这艘船就不再是原来那艘船了?根据这条船意义的不同,答案也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在历史上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解答,不过简单介绍的话:如果我们把这条船当做一个“他者”,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从这条船的构成物质、预估价值、存在意义上探讨。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物质主义(materialist perspective)的角度上入手,认为既然构成物质已经变化,那这条船也不再是同一条船;十七世纪的约翰·洛克在探讨身份本质的时候同样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上回答,认为只要还拥有同样的功用,它就还是同一条船。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入手——把这个概念性的他者彻底物化、看做商品(commodity)的话,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果这艘船是一个文化艺术品(cultural artifact),它的本质会被与外界的认知锚定,作为古董和收藏品功能性和市场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上升,对其组成部分的替换和改变自然是一件损坏它本质(作为古董和收藏品的身份)的事情;但如果把它看做一个实用产品(functional commodity),它作为一条被用来航行的船,功能性和市场价值当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替换和改变其组成部分也被看做是一种翻修甚至升级,只是一种对它本质(作为实用产品的身份)的维护或者革新。不过,如果不是把它当做他者、而是把它当做自身呢?我们自己也可以是这样的一条船: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细胞都会在生物生长和衰老的过程中不断诞生又凋亡,学习和遗忘也是由于记忆的不断积累和失去,那样的话。成长和衰老不也是忒修斯之船上所有组成部分都被逐一替换的过程吗?这样想来,我们自己变化到什么程度,就不再是我们自己了呢?如果组成我自己的一切都被逐渐替换掉,那么我还是我吗?替换到什么程度,我就再也不是我自己了呢?
其实我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有点伤感:因为我很清楚,多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存在,因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回到过去的某个状态、也不可能寻得只存在于过去某个时刻的体验或者情感。难怪赫拉克利特会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是因为“人不可能在如今踏入过去的那条河流”,因为任何回溯过去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刻舟求剑。替换过每一块木头的那条船当然已经不再是同一条船了,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就算不去有意替换每一块木板,只是放任时间流逝,即使什么都不做,这条船也会变成不一样的船。不只是身份的变化带给我如此的体验,感情的变化也是一样的:分道扬镳的友人不能再同甘共苦,陌路的情人不能回到热恋的日子,已死的亲人不能与我再度共同生活。应对失去就是这样永恒却又让人永远习惯不了的事情,所以人类创造了天国,假设在那里我们将寻回失去的一切,我们将和爱人团聚,享受永远不会失落的幸福。像辛波丝卡的诗歌《失物召回》——我们在死前会呼唤所有失物的名字,然后也许,那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身边。
我的思考:@SilverCord 我始终是我,只不过这个我是一个动态的,随时间流逝不断打磨自己的我。打磨的结果并不总是积极意义的,虽然大部分时候出发点是积极的,小心的敲打,塑形,然而失手也是难免的,毕竟这世界不随个体的意愿而运转;不可否认地,这个我偶尔也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胡乱切削时刻,并且有时候持续时间还挺长。打磨自己有时是为取悦自己,有时也为取悦自己在乎的人,更多的时候什么也不为,只是随波追流,一天又一天,让时间的沙粒随机磨损自己。这个打磨一直到自己生命终止那一刻,自己对自己说,“就这样好了。”于是大厦轰然倒塌。
#网友语录 Brandmal @SilverCord@fairy.id 说:我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也不算有神论者,感觉我的信仰更接近怀疑论或者类似无神论的泛神论,我觉得也许人类所说的“神”、“天堂”、“地狱”,更多是一种概念,或者对某种哲学概念和生命状态的隐喻,而不是本身实际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地点。
不过我的理念是语言学意义的泛神论世界观:根据萨丕尔-沃夫理论,语言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互相影响、彼此成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我们安置自身存在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神”不是一个独立人类而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更像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化身,由人类群体记忆积累而成,被捕捉和收藏在文化产品与文化符号之中,在人类的精神栖所——也就是语言中——显灵。
不过我的理念是语言学意义的泛神论世界观:根据萨丕尔-沃夫理论,语言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互相影响、彼此成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我们安置自身存在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神”不是一个独立人类而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更像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化身,由人类群体记忆积累而成,被捕捉和收藏在文化产品与文化符号之中,在人类的精神栖所——也就是语言中——显灵。
#网友语录 (原答案在知乎)
难得 就业环境好还是不好,不能绝对的说,必须比较。就业环境好,也不代表,你一毕业就有人请你去担任上市公司CEO,就业环境不好,也照样有人担任上市公司CEO。
用这种视角来说,新西兰就业环境在近十年都比中国好。很多移民四十岁,五十岁,在新西兰都能找到工作。我老婆四十岁才去大学学习建筑预算,学制一年,毕业也在奥克兰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第二次跳槽就进入新西兰最大开发商之一。这种老毕业生,又没有行业经验,在中国只能送外卖。
新西兰内卷程度绝对比中国低很多,但是,绝对不是你一毕业就有人求你去工作,也要大量投简历,积极准备面试。经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也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市场经济总会淘汰一些人和一些公司。
新西兰的中国人很多,在奥克兰随处可见中国人。中国人赚钱能力是很强的。这里是一个好地方。我个人很喜欢新西兰。但是我也要把风险告诉你。这里是市场经济,没有人特意为你服务。跟中国一样,需要自己找工作,参与市场竞争。每个人机遇不同,感受也可能不同。大约15%的留学生或者移民,不喜欢或者找不到工作,回去中国。80%左右感觉满意,留在新西兰生活。做好细想准备,就去找中介咨询,或者先办旅游签证,来新西兰找中介更靠谱。
难得 就业环境好还是不好,不能绝对的说,必须比较。就业环境好,也不代表,你一毕业就有人请你去担任上市公司CEO,就业环境不好,也照样有人担任上市公司CEO。
用这种视角来说,新西兰就业环境在近十年都比中国好。很多移民四十岁,五十岁,在新西兰都能找到工作。我老婆四十岁才去大学学习建筑预算,学制一年,毕业也在奥克兰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第二次跳槽就进入新西兰最大开发商之一。这种老毕业生,又没有行业经验,在中国只能送外卖。
新西兰内卷程度绝对比中国低很多,但是,绝对不是你一毕业就有人求你去工作,也要大量投简历,积极准备面试。经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也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市场经济总会淘汰一些人和一些公司。
新西兰的中国人很多,在奥克兰随处可见中国人。中国人赚钱能力是很强的。这里是一个好地方。我个人很喜欢新西兰。但是我也要把风险告诉你。这里是市场经济,没有人特意为你服务。跟中国一样,需要自己找工作,参与市场竞争。每个人机遇不同,感受也可能不同。大约15%的留学生或者移民,不喜欢或者找不到工作,回去中国。80%左右感觉满意,留在新西兰生活。做好细想准备,就去找中介咨询,或者先办旅游签证,来新西兰找中介更靠谱。
#书摘 娇惯的心灵
格雷格常年承受抑郁症发作的痛苦,对他来说,这看起来是一条艰辛的人生路。在对抗抑郁的过程中,格雷格,同这世界上数百万抑郁症患者一样,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是最见效的方案。根据认知行为疗法,若你陷入了多种“认知扭曲”,就要倍加警惕,比如说“小题大做”(如果我这次小测验没通过,我就会不及格,留级,然后被开除出学校,接下来我就失学又失业……),或者“负面过滤”(仅仅留意那些负面反馈,却看不到积极肯定)。这些不理性的扭曲思考方式,正是抑郁和焦虑此类心理失序的迹象。
格雷格常年承受抑郁症发作的痛苦,对他来说,这看起来是一条艰辛的人生路。在对抗抑郁的过程中,格雷格,同这世界上数百万抑郁症患者一样,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是最见效的方案。根据认知行为疗法,若你陷入了多种“认知扭曲”,就要倍加警惕,比如说“小题大做”(如果我这次小测验没通过,我就会不及格,留级,然后被开除出学校,接下来我就失学又失业……),或者“负面过滤”(仅仅留意那些负面反馈,却看不到积极肯定)。这些不理性的扭曲思考方式,正是抑郁和焦虑此类心理失序的迹象。
#网友语录
冰蓝色水狐 你应该“没有这么多应该”RT@芒迪 我的心理医生曾跟我说,我说话时总是用should。我应该更努力工作,我应该学会做什么事。他说人生没有这么多应该,没有人应该怎么样,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看再见爱人的片段,看周围人遇到的婆媳岳婿问题,我会时时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冰蓝色水狐 你应该“没有这么多应该”RT@芒迪 我的心理医生曾跟我说,我说话时总是用should。我应该更努力工作,我应该学会做什么事。他说人生没有这么多应该,没有人应该怎么样,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看再见爱人的片段,看周围人遇到的婆媳岳婿问题,我会时时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爷爷是个老头
◎王海桑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个老头
他那么老,好像从来不曾年轻过
他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爷爷
可我从未认真想过他有一天会死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
然而有一天他还是死了,
就像土垛的院墙
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
没了。完了。
他的一生我也知道得很少
他说过一些,
我记不大起来
就像他爱我很多
我只是喊他声爷爷
(桐 阶摘自新星出版社《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一书)#书摘
◎王海桑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个老头
他那么老,好像从来不曾年轻过
他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爷爷
可我从未认真想过他有一天会死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
然而有一天他还是死了,
就像土垛的院墙
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
没了。完了。
他的一生我也知道得很少
他说过一些,
我记不大起来
就像他爱我很多
我只是喊他声爷爷
(桐 阶摘自新星出版社《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一书)#书摘
#书摘 草民
老五很是着急,但前面的所有人堵着,后面的所有人推着,她被人潮夹住了。她突然想到,每次台风过后,总有一堆鱼被海浪拍上岸。小时候她总赶紧在台风后去捡那些鱼。捡的时候,那些鱼有的还活着,看着她。她当时还想,它为什么不再努力跳几下?海就在旁边啊。
她理解了,那些鱼真的尽力了,就和自己现在一样。
老五很是着急,但前面的所有人堵着,后面的所有人推着,她被人潮夹住了。她突然想到,每次台风过后,总有一堆鱼被海浪拍上岸。小时候她总赶紧在台风后去捡那些鱼。捡的时候,那些鱼有的还活着,看着她。她当时还想,它为什么不再努力跳几下?海就在旁边啊。
她理解了,那些鱼真的尽力了,就和自己现在一样。
## Do not obey in advance.
Most of the power of authoritarianism is freely given. In times like these, individuals think ahead about what a more repressive government will want, and then offer themselves without being asked. A citizen who adapts in this way is teaching power what it can do.
#书摘
Most of the power of authoritarianism is freely given. In times like these, individuals think ahead about what a more repressive government will want, and then offer themselves without being asked. A citizen who adapts in this way is teaching power what it can do.
#书摘
#网友语录
live-happy-sleepwell 其实我一直都在怀念我的初中,学习(应付)之外的生活 学习方面的压力程度是可以促进我努力的 以及我写完作业后的上网生活真的很愉快 我就蹲在台式机前看剧听歌看小说
而且目前看来 感激我妈舍不得花钱让我补课……
live-happy-sleepwell 其实我一直都在怀念我的初中,学习(应付)之外的生活 学习方面的压力程度是可以促进我努力的 以及我写完作业后的上网生活真的很愉快 我就蹲在台式机前看剧听歌看小说
而且目前看来 感激我妈舍不得花钱让我补课……
#网摘 同事的一个说法很有趣。他说我们这种底层互害的戾气是有文脉传统的。
比如说窦娥被无赖陷害被昏官判死刑,结果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居然没有一桩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或者针对自己冤情的制造者的,大旱三年,意味着责任由全天下其它无辜老百姓承担。
西游记里凤仙郡一节,郡守夫妻吵架打翻了供品桌,招致玉帝降怒,惩罚也是大旱,要鸡啄完米山蜡烛烧断金锁才给降雨。看下来,玉帝的报复比窦娥还没有逻辑,但特别有权任性特别爽。结果唐僧师徒到凤仙郡时,郡守一家好好的,老百姓十室九空。
妈的,讲到这里我已经有点胆战心惊了。在这两个故事里,上位者和下位者的想法出奇一致,都没有就事论事,权责对等,出了事儿受了委屈,都要全天下的人给我付出代价,哪怕大旱三年白骨遍野,也要把心里的气发泄出来。
社会,我们所谓公共领域,只是一个许愿撒气的厕所,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地位并受到呵护。对于构成社会的其它人,上位者不在乎,失意的下位者们亦是如此。
比如说窦娥被无赖陷害被昏官判死刑,结果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居然没有一桩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或者针对自己冤情的制造者的,大旱三年,意味着责任由全天下其它无辜老百姓承担。
西游记里凤仙郡一节,郡守夫妻吵架打翻了供品桌,招致玉帝降怒,惩罚也是大旱,要鸡啄完米山蜡烛烧断金锁才给降雨。看下来,玉帝的报复比窦娥还没有逻辑,但特别有权任性特别爽。结果唐僧师徒到凤仙郡时,郡守一家好好的,老百姓十室九空。
妈的,讲到这里我已经有点胆战心惊了。在这两个故事里,上位者和下位者的想法出奇一致,都没有就事论事,权责对等,出了事儿受了委屈,都要全天下的人给我付出代价,哪怕大旱三年白骨遍野,也要把心里的气发泄出来。
社会,我们所谓公共领域,只是一个许愿撒气的厕所,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地位并受到呵护。对于构成社会的其它人,上位者不在乎,失意的下位者们亦是如此。
反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进、预防,为了避免类似的灾难和悲剧再次发生,或者降低这样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带来的损失吗?
相反,一味地感慨或悲伤,乃至从中寻求某种感动,并不能在预警机制、应急措施、日常关照上改变什么。
反思是一种能力。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身上有一种成长性。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果吕蒙不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去针对性的学习,就不可能有“刮目相看”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美德。纵观历史,善于反思和改变的民族,往往是幸存者。相反,不擅于反思的,不喜欢改进,不精益求精、革新自身的民族和国家,往往被吞没消逝。
对赞美附和的语言,追求多多益善,对批评指责的语言,进行百般挑剔,这种心态,才是不健康的,容易走火入魔的。
我们应该围绕一场场灾难、一次次事故,去不断提问,而不是围绕着“反思”本身,去各种限制、责难。
要明白,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安全感是共享的,风险是共担的。活人的反思,环境的一点点改善,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如果有一天,我们彻底走丢了反思能力,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
#网摘
相反,一味地感慨或悲伤,乃至从中寻求某种感动,并不能在预警机制、应急措施、日常关照上改变什么。
反思是一种能力。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身上有一种成长性。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果吕蒙不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去针对性的学习,就不可能有“刮目相看”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美德。纵观历史,善于反思和改变的民族,往往是幸存者。相反,不擅于反思的,不喜欢改进,不精益求精、革新自身的民族和国家,往往被吞没消逝。
对赞美附和的语言,追求多多益善,对批评指责的语言,进行百般挑剔,这种心态,才是不健康的,容易走火入魔的。
我们应该围绕一场场灾难、一次次事故,去不断提问,而不是围绕着“反思”本身,去各种限制、责难。
要明白,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安全感是共享的,风险是共担的。活人的反思,环境的一点点改善,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如果有一天,我们彻底走丢了反思能力,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
#网摘